浙江省诸暨中学2024届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730字。
绝密★启用前
2024届新高考调研卷高三语文试题卷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8页,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须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上。
3.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 2B 铅笔将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要改动,须将原填涂处用橡皮擦擦净。
4.非选择题的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写在答题纸上相应区域内,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83年底,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材料被送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时任所长的夏鼐在看到女神庙和女神头像的照片后,立即委派了技术室负责人和科研处负责人赶往牛河梁,要求其对遗址的年代进行反复验证和科学测定。1985年3月,碳14测定结果确认,牛河梁是距今5000余年的红山文化遗址。
自1959年发现二里头遗址起,拥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史就被定格在了距今4000多年前。牛河梁遗址的测定结果,直接将这一时间提前了1000多年。用苏秉琦的话说,这是“东方文明的新曙光”,是“中华文化的火花”。面对牛河梁遗址必然会引发的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苏秉琦甚至还在1985年5月召开的中国考古学会第五次年会上,提醒大家要注意一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大讨论即将开始。
“牛河梁遗址发现之后,的确起到了一个作用,就是把整个讨论往前推了一步。”面对《中国新闻周刊》,郭明对牛河梁之于四十年前那场讨论的意义如是说道。其实早在1931年,李济在谈及山东城子崖发掘的意义时就说过:“现代中国新史学最大的公案就是中国文化的原始问题。”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中原中心论”都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即使有诸如良渚文化的发现,也被视为龙山文化系统的一部分。直到1981年,苏秉琦的“区系类型”说正式提出,才以“满天星斗”的格局打破了原有观念。随着牛河梁遗址的发掘,1986年考古学家严文明也提出了“重瓣花朵”说,在承认各地区具有独特发展道路的同时,强调了不同文化之间“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几乎与此同时,美籍华裔学者张光直提出了“中国相互作用圈”,指出各文化区平等独立又紧密联系,共同形成了“最初的中国”。
1986年7月24日夜,新华社发布了电讯,介绍牛河梁遗址的新发现,称“五千年前,这里曾经存在过一个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次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联播又以三分钟的时长进行了播报,《光明日报》也在头版发表文章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随后,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纷纷加以转载并配有专家采访。“牛河梁遗址的发现,等于把整个的红山文化推到了全国全世界的面前。”郭明说。
当然在学术范围内,对于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观点也存有一些争论。 比如有学者便认为,“尽管牛河梁遗址有女神庙和积石冢群的存在,但在五十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还没有发现人类的居住遗址,在这种情况下尚难于全面地衡量它的社会结构”,“特别是像城市、文字、金属器那些基本要素,在这里也是完全缺乏的,因而像‘文明的曙光’,‘文明黎明’或‘原始文明’一类的提法,似乎还难以成立”。 还有学者认为,“尽管红山文化出土了大型的祭祀遗址,但还不具备文明社会的主要特征,还没有进入文明时代。”
(2022年10月17日《中国新闻周刊》总第1064期,有删改)
材料二:
近年来,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推动下,中原地区的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受到学术界空前重视。迄今为止,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模糊认识,但仰韶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根,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则大体是不争的事实。
中原地区优越的区位优势,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体系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
A. 1959年,洛阳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把拥有实证的中华文明史定格在距今4000多年前。
B. 《光明日报》发表文章称“中国文明起源问题找到了新线索”,这新线索是指牛河梁遗址。
C. 中国古代文化的主根是仰韶文化,中原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和中华文明的摇篮,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D. 夏商周时期中原地区就涌现了一批当时中国最为发达的城市,三代王朝的都城都在此。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牛河梁遗址的发掘材料,经过碳14测定,其结果直接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1000多年,科学测定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于牛河梁遗址。
B. 牛河梁遗址必然会引发重要学术意义和社会影响,不仅新华社、《光明日报》等媒体有报道,而且港台地区及日本、东南亚等国纷纷加以转载并配有专家采访。
C.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历经三千多年演变而不改其形,到今天依然生机勃勃。
D. 安阳殷墟出土的青铜器,制作精美,纹饰细腻,展示了我国商朝高度发达的冶炼技术。
3. 下列选项,最合适作为论据来支撑中国文明“中原中心论”观点的一项是( )
A. 红山文化 B. 三星堆文化 C. 良渚文化 D. 龙山文化
4. 材料二说“迄今为止,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还存在着不少争议和模糊认识”,请根据材料一简要说明“争议和模糊认识”的具体表现。
5. 有学者认为把牛河梁遗址说成是“文明的曙光”“文明黎明”或“原始文明”,似乎还难以成立。请结合材料二概括分析“以中原地区为核心的中国文明起源理论”具有哪些基本要素。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错误,材料二第一段原文最后半句是“则大体是不争的事实”。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信息进行推断的能力。
A.“科学测定说明了中国文明起源于牛河梁遗址”错误,由材料一最后一段原文第一句“在学术范围内,对于牛河梁遗址作为中华文明起源之一的观点也存有一些争论”可知,部分学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雪山大地(节选)
杨志军
中午,父亲来到王石书记的南厢房,正吃着糌粑,就见旦增风尘仆仆走了进来。旦增说才让副州长两次打来电话找父亲,父亲不在,就把事情告诉了他,要他尽快征求父亲的意见。 父亲问:“什么意见?”旦增说:“州畜牧兽医站的站长调去当副县长啦,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