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920字。
河南省鹤壁市高中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综合检测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等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道选择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中国人的空间意识,最早可以追溯至距今五千年的良渚文化。该遗址中出土的著名玉琮,其形制内圆外方,背后正是“天圆地方”的宇宙空间意识。甲骨文出现后,“方”的概念更是被高度强化,空间被分为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出现了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一切自然物象都被按照方位秩序容纳与整理。从方、圆的空间感知到四方的介入,中国上古的空间探索经历了一个逐步深化与完形的过程。早期的空间感知虽已初具形态,但成系统的概念一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才得以完成,这一概念即“六合”。“六”在这里指代空间中的六个基本方位,即上、下、东、西、南、北;“合”为聚合、合拢之意。至此,上古时期的空间感知终于被以概念的形态固化下来。“六合”不仅涵盖了一上一下的天地观念,还囊括了东、南、西、北的方位经验,是中国人对空间认知的完整指称,它虽出现较晚,却是对中国上古空间经验的系统归纳与总结。
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六合”指向的是中国古代的空间一体性问题,但构成这一空间统一体的核心要素却是六个方位。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然而,不论上下还是四方,一切方位都是以世界与其观察者——人的关系而言的,是以人为中心的方位,这就注定了在此基础上建立的空间只能是一种人化的经验空间,而与纯粹的物理空间有所区别。早期的空间认知和天下观念很大程度上建立于人自身的方位感,以及原始的农业生产实践之上,而这一经验性天然地就为“六合”的世界建构开启了一个审美的维度。从神乌负日、地下黄泉,到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四方神兽,方位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空间逐渐从单纯的物理空间转变为审美化的人文地理空间。
“六合”中的六个方位在相关叙述中通常被分为两组,一类是上下或天地,一类是四方。人类对空间的原始感知大体可划为两类:一是垂直维度,二是水平维度。两组方位各自有不同的功用及价值,都是空间统一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比较而言,垂直维度的方位走向对整个空间建构来说更具决定性意义。在中国,天与地被视作上与下的尽头,通常作为方位之两极的代表。而天、地的确立正是宇宙诞生的标志,是一切自然空间的起始。从盘古到女娲,几乎所有上古创世神话都花了大量笔墨来描述天地设立的重要意义。天地所代表的上、下因而成为空间中的主导方位,与水平维度的四方相比具有统领性。
天空对先民来说是以个人之力无法涉足的空间领域,而天象对万物生存又有着决定性意义,人不得不去认识天。经验无法触及之处,往往就是想象的乐土。先民对上方空间的勾画往往是非理性的,弥漫着神秘的色彩,充满恐惧与敬畏的宗教意味。基于农业文明天时物候的一体性,“天”的概念往往一直从天空延伸到地表。如商朝人就想象出一位无所不能的至上神“帝”居于空间的最上,掌管天象乃至人事。商朝人创造天帝的观念,也正是希望通过占卜、献祭等手段讨好天帝,确保获得足够的生存资源。但事实上,没有任何神灵能够左右农业发展的进程,人在诸多的祭祀仪式中获得的,与其说是天神的庇佑,不如说是一种关乎崇高的审美体验。“上”这一空间方位正是在这一过程中被赋予了神圣、崇高的意味,具备了超越现实层面的价值。正是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自甲骨文出现以后,四方风、四方神等概念把空间分为四个方位,高度强化了“方”这一概念。
B.方位是古代空间意识的基础,承载了先民最重要的空间想象,这使纯物理空间具备了审美价值。
C.“六合”中的方位被分成了两组,各有其功用和价值,都是空间统一体的一部分,不可分割。
D.在中西文化中,“上”这一方位都经历了从经验性到超经验性的演变,但超越的路径各有不同。
2.根据文本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六合”概念的形成过程可以看出,中国早期方位观念的系统化经历了一个从初具形态到形态固化的过程。
B.从中国的许多创世神话中都能看出上下是空间的主导方位,所以只要研究创世神话,就可推知上下方位的统领性。
C.经验无法触及之处,往往就是想象的乐土,先民们对天空非理性的认识,实际上使上方空间具有了美学特性。
D.人化空间的建构必然要有审美要素的参与,“六合之外”是超现实的人化空间,因此“六合之外”可被视作一种审美空间。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本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东方而入于西极,万物莫不比方。
B.我知天下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
C.资生之物,咸出于地;而其丰歉,则悬系于天。
D.天了无质,仰而瞻之,高远无极,眼瞀精绝,故苍苍然也。
4.根据文本内容,下列选项对图示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图示的箭头表明先民通常依据生活经验,把自己居住的地方当作中心。
B.图示中对方位的判断都是基于人类与世界之间的相互关系而得出的。
C.图中只有“上”“下”意在强调天地对整个空间建构来说更具决定意义。
D.图示中的横线表明,天和地作为上与下的尽头,中间存在明显的分界。
5.文本从哪些方面阐述了中国早期方位观体现的美学意识?请简要分析。(7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外婆的手纹
李汉荣
外婆的针线活做得好,周围的人们都说:她的手艺好。
外婆做的衣服不仅合身,而且好看。好看,就是有美感,有艺术性,不过,乡里人不这样说,只说好看。好看,好像是简单的说法,其实要得到这个评价,是很不容易的。
外婆说,人在找一件合适的衣服,衣服也在找那个合适的人,找到了,人满意,衣服也满意;人好看,衣服也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