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新高考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690字。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20年,嫦娥五号实施中国首个无人月球采样返回任务,带回了1731克月球样品。既然嫦娥五号任务已圆满完成,作为备份的嫦娥六号为何还要奔月“挖土”?
已有研究表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成分、结构等都存在显著区别。月球正面月壳厚度约30至50千米,玄武岩分布面积大于30%;而月球背面厚度约60至80千米,玄武岩分布面积仅约3%。由于直接暴露在太空中,月球背面如同一块盾牌,阻挡了小天体对地球的直接撞击,因此与较为平坦开阔的月球正面不同,月球背面布满沟壑、峡谷和悬崖。“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就是;月球表面90%以上的低洼平坦区域都在月球正面,这些区域被称为月海,嫦娥五号就降落在月球正面最大的月海——风暴洋中。而月球背面除了莫斯科海以外,几乎没有大型的月海。”杨宇光说。
由于月球被“潮汐锁定”,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相等,地球强大的引力让月球总是以同一面朝向地球,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见月球的正面,月背可谓“秘境中的秘境”。而在月球采样上,嫦娥五号是从时间上补齐了这一环,因为其在月球正面取到了迄今最年轻、地质年龄约为20亿年的月壤,嫦娥六号则是从空间上补齐了这一环。
李春来认为,“从月球背面,尤其是从我们选择的南极—艾特肯盆地采集样品,在矿物化学成分上可能与正面样品有非常大的差别。”研究这些样品有助于揭示月球背面特有的地质构造和物质成分的差异,更全面地了解月球的地质演化历史。而且南极—艾特肯盆地是一个巨大的撞击坑,通过了解其地质构造及物质成分差异,可以为早期的撞击历史,甚至地球的早期撞击过程研究提供机会,有助于了解太阳系早期的演化历史和判断历史,推动比较行星学的研究。
回顾这段探月之旅,月背“土特产”,来得不容易。
难在哪儿?月背地形地貌复杂、落月机会只有一次、“挖土”如同“开盲盒”……月背采样返回,没有先例,却有很多新问题。且嫦娥六号在月背降落、采样和起飞均需要通过中继卫星进行测控,整个过程无法通过地面站直接监控。
怎么办?在嫦娥六号执行任务之前,科研团队对上天产品和地面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进行深入分析;为在月背着陆采样,做出了很多与之相适应的改变;在一年多的时间内,从头开始研制鹊桥二号中继星,开展大量试验和验证工作……杨宇光表示,嫦娥六号任务对未来更大规模、更深入的月球探测、深空探测活动,都会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
(姚昆《来自月球背面的“土特产”为何珍贵?》,有删改)
材料二:
采集1935.3克人类首份月背样品,再入返回比嫦娥五号更精确,国际载荷收获科学数据“大礼包”……谈及“六姑娘”的任务成果,胡浩满溢自豪,语声爽朗。
当月背样品于6月28日正式移交给中国科学院,胡浩神采奕奕、难掩兴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月球正面有90%以上的低洼平坦区域,被称为月海,与月球正面不同,月背只有约10%的月海,即莫斯科海。
B. 人类在地球上只能看到月球正面,是因为月球受到了自身自转周期和公转周期的影响,月球被“潮汐锁定”。
C. 嫦娥五号任务和嫦娥六号任务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补齐了我国月球采样研究的空缺,有助于我们探索月球秘境。
D. 我国在月背采集的样品在矿物化学成分上与正面样品有很大差别,研究它们有助于我们了解太阳系早期演化历史。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月背‘土特产’”和“‘挖土’如同‘开盲盒’”两句,分别突出了月背土壤的特殊性和月背土壤采样的困难。
B. 材料二中“胡浩说着,打了一个手势,干净利落、绝无冗余”体现了团队将月背采样方案设计到极致后胡浩的自信。
C. 从嫦娥六号月背采样返回,到我国计划2030年前载人登月,再到2035年前建成国际月球科研站基本型,我国探月的能力已实现了跨越式提升。
D. 嫦娥六号任务团队设计钻取采样和表取采样“相互备份”,体现了团队在月背环境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确保采样能够成功。
3. 中国人对天空的探索已有几千年,下列事例不能体现古人对天空探索的一项是( )
A. 《山海经》中记载了奇肱国有一奇人“一臂三目,有阴有阳,乘文马”,汉代郭璞为此注文说此人“善机巧,取百禽,能作飞车,从风运行”。
B. 《墨子•鲁问》中记载了春秋时期鲁班削竹制鸟,定名“木鹊”,制成而飞之,可以三日三夜不落下。
C. 《春秋》记载“鲁文公十四年七月,有星孛人于北斗”,星孛,就是哈雷彗星。从秦代到清代,哈雷彗星回归29次,每一次中国都有详细的记录。
D. 明朝的万户在火箭技术基础上,制造出了一艘“飞船”,借火箭的推动力和风筝的上升力量和平衡力量飞翔天空。
4. 作为一篇通讯稿,材料二体现了新闻通讯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习近平曾说“20年来参与探月工程研制建设的同志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走出了一条高质量、高效益的月球探测之路。”试分析材料体现了航天人怎样的探月精神?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任务的详细描述,展现了中国在月球探测领域的重大突破。文章不仅介绍了月球正面和背面的地质差异及其科学意义,还详细描述了嫦娥六号任务的技术难点和创新成果。通过引用专家的观点和任务总设计师胡浩的言论,文章突出了中国航天团队的智慧和毅力,体现了他们在面对未知挑战时的坚定信念和创新精神。整体上,文章内容详实,结构清晰,具有较强的科学性和感染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月背只有约10%的月海,即莫斯科海”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而月球背面除了莫斯科海以外,几乎没有大型的月海”,说明也许还有其他可能。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馋
梁实秋
①馋,在英文里找不到一个十分适当的字。罗马暴君尼禄,以至于英国的亨利八世,在大宴群臣的时候,常见其撕下一根根又粗又壮的鸡腿,举起来大嚼,旁若无人,好一副饕餮相!但那不是馋。埃及废王法鲁克,据说每天早餐一口气吃二十个荷包蛋,也不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对于某一种食物有所偏好,对于大量的吃,这是贪得是馋,只是放肆,只是没有吃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