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届12月份高三统测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710字。
贵州省黔东南州2024届12月份高三统测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 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场”(Presence)一词是指艺术家的出场和现身,即艺术家与作品之间在情感、观念、生活上的一种共存关系。“场”是时间和空间呈现的领地,“在场”便是人的亲临和精神的参与。新生代是在新技术革命条件下的文艺的在场者,甚至是主力军,但是他们在文艺批评方面却是“缺席者”。
一个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即文艺的欣赏者和文艺的批评者并不是一代人。批评家们根据经典的文艺理论、已有的文学知识,对坐在剧场里、影院里、电视机前的青年观众高谈阔论,指点风云;而新生代的文艺欣赏者们对这些意见常常是充耳不闻、不以为然的,似乎不大热衷于激烈的争论,却也有自己的坚持,尽管他们很少参与争论,却心有定力,有所坚守,也难以从精神上被彻底说服。这是文学经典时代与数字化时代的文化之争,也是“50后”“60后”“70后”与“80后”“90后”“00后”的代际冲突。代际是一种自然衍生的生理差别,并不意味着必然的文化冲突,而当下代际差别之所以愈演愈烈,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历史变局,更由于数字化革命的技术阻隔。而数字化条件下审美的冲突表现得最明显、最强烈。
批评家在批评的时候,也应该是在场的,而批评家的在场应该是创作与欣赏的双重在场。一方面在生活之场,另一方面也要在批评之场。如果要对新生代的创作展开评论,也要熟悉新的艺术创作过程,熟悉他们新的审美追求。由于新技术手段的介入,文艺的创作越来越表现出强烈的带入感和情境化,读者、欣赏者与创作者和作品之间的边界渐渐缩小,时空限制渐渐空破。一部作品,不仅是创作者的直接参与,也是欣赏者的亲身体验,实现了艺术创作与欣赏的同时在场。虚拟现实(VirtualReality)技术的发明与普及,带来了一种新的艺术参与形式浸式艺术体验。沉浸式艺术体验就是以数字技术的形式将读者与观众带入现场,通过感官共和形象还原,让读者和观众沉浸在强烈的现实情境中并使他们实现了从欣赏者到参与者、大振者的转变。
沉浸式艺术给我们一种提示,批评本身也应该置身其中,亲临现场,也应该是一种融入式沉浸式的批评。这就要求批评者一方面对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要了解、熟悉,批评家对批评的艺术缺乏了解,冷眼旁观,不深入其中,只凭已有的概念评判,势必造成脱离实际的空谈;而另一方面,批评家也应介入新生代的艺术生活,不亲临现场,总隔空喊话,最终还是有距离的。而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呼唤新生代积极参与到文艺批评中来,创作的主体也应是欣赏的主体,欣赏的主体也应成为批评的主体。在新技术革命激烈变革的前提下,真正的批评家也应该是在场的,而新生代文艺批评家也应该出场。
新生代文艺创作的在场和文艺批评的缺席,构成了文学艺术活动中的矛盾现象。文艺领域的代际差别造成了文艺批评与文艺潮流的强烈冲突。一方面是青少年追星的热潮滚滚,他们对着影星、歌星、舞星等大呼小叫,狂欢不已,崇拜至极;而另一方面是年长的批评家们的理性镇定他们,他们议论风生,指手画脚。特别有趣的是,有许多批评家没有艺术欣赏的体验,他们很少到流行歌曲的演唱会现场,对所谓影星、歌星等也不屑一顾,甚至多年都没有进过电影院,他们完全是凭借已有的专业知识和欣赏习惯做出判断,得出结论。因此,这样的批评在以新生代为主的文艺欣赏者那里几乎没有引起反应,也就形成了代与代之间审美上的冲突:一方面既有巨大的沟堑,而另一方面又是不交锋的、绕道走的。新生代文艺欣赏者的我行我素与批评家的无可奈何,使得文艺批评在日新月异的文艺发展面前,陷入了难有作为的困境。
(摘编自傅道彬《新生代文艺批评的“缺席”与“在场”》)
材料二:
如何理解文艺批评的在场感?汪政认为,“在场”是文艺评论的显著特征,这和文艺评论起源并发展于大众生活的特点密切相关。“德国剧作家莱辛的《汉堡剧评》,当时是怎么写成的?他就是去看戏,戏看完了后,有时候等不到第二天,他马上在小本本上写好剧评,撕下来贴到剧院门上。之后再有观众来,就去看莱辛先生是怎么说的。”这样的做法,汪政认为是最“在场”的。“首先,讨论的对象要在场;其次,批评家本身要在场,不仅是指在时间和空间意义上的在场,也在于批评家本身的观念、对作品和观众的了解要‘在场’,要紧密贴合作品的情感焦点和观众的所思所想,并用符合时代节奏的话语表达出来。”他非常认同法国批评家蒂博代关于文艺批评的观点。“‘批评就起源于咖啡馆,起源于茶馆’,这和莱辛把剧评贴在剧院现场,有异曲同工之妙。”
(摘编自吴雨阳《汪政:在“全民皆媒”时代保持“在场”》)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家与作品在情感、观念、生活上应当是共存的,“在场”不仅仅是空间上的亲临,也应是精神上的参与。
B. 新生代艺术欣赏者在文艺批评方面几乎是不在场的,而艺术批评家们在艺术欣赏方面往往也是不在场的。
C. 数字化革命带来的技术阻隔等导致新生代的文艺欣赏者与新生代的文艺批评者产生了审美上的冲突。
D. 汪政认为,莱辛能写出《汉堡剧评》这样的作品,主要原因是他亲自去看戏,让讨论的对象在场。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艺批评者要熟悉新的艺术创作过程,熟悉新生代新的审美追求,这样才能更好地对新生代的创作展开评论。
B. 有了新技术手段介入后,艺术创作与艺术批评实现了同时在场,这是新的艺术创作过程的重要特点。
C. 沉浸式艺术体验离不开虚拟现实技术,它会让欣赏者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情境感,并能使他们转变成为参与者和在场者。
D. 一个批评家对于青少年面对影星、歌星、舞星的狂热毫不理会,这样是不能发挥文艺批评正确的引导作用的。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文艺批评除了像文艺创作那样直面人生、直面大众、直面世俗生活,文艺批评家还应该面对广泛的文艺生活。
B. 坐在小剧场里看演出、戴着耳机听音乐的一代人以新生代为主体;而在报刊上、电视里发表批评意见的是另一代人。
C. 搞专业文学批评的人,如果说出来的话和大多数观众的热门话题、热切关注不在一起,这样的批评就没有落地。
D. 新生代作家更在意思想情感的陈述,而不大在意他们本身姓甚名谁,这是新生代文艺特殊的出场方式和新的在场形式。
4. 结合材料二内容,谈谈你对加点词语“异曲同工之妙”的理解。
5. 你认为文艺批评应如何走出难有作为的困境?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新生代文艺创作与文艺批评之间的矛盾,强调了“在场”对于文艺批评的重要性。通过引用莱辛的剧评实例,文章强调批评家应亲临现场,融入新生代的艺术生活,了解新的艺术形式和审美追求。文章呼吁新生代积极参与文艺批评,以实现创作、欣赏与批评的同步在场,从而推动文艺批评走出困境。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新生代的文艺欣赏者与新生代的文艺批评者产生了审美上的冲突”错,文中说“新生代文艺创作的在场和文艺批评的缺席”“时代……数字化革命的技术阻隔”导致的结果是审美冲突愈演愈烈。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刺猬的优雅(节选)
[法]妙莉叶•巴贝里
①我叫勒妮①,今年五十四岁。二十七年来,我一直在格勒内勒街七号的一栋漂亮公寓里当门房。那是一栋配有庭院和花园的美轮美奂的住宅楼,分成八个极度奢华、住满房东、宽敞无比的公寓。我寡居、矮小、丑陋、肥胖,脚上布满老茧,有一些早晨,我会因自己有如猛犸象一般呼吸时发出的口臭味而感到不适。我从未上过学——不对,我拿到了小学毕业文凭;贫穷也从未远离过我,我是一个平庸而微不足道的小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