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部分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380字。
2025届高三开学摸底联考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回环重复的节奏、能给人以快感和美感的节奏,使人像见到老朋友一样,感到亲切、愉快。一种新的节奏被人熟悉之后,又会产生预期的心理,预期得中也会感到满足。节奏还可以使个体得到统一,差别达到协调,散漫趋向集中。
语言也可以形成节奏。每个人说话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各有固定的习惯,可以形成节奏感。这是语言的自然节奏,未经加工,不很鲜明。此外,语言还有另一种节奏即音乐的节奏,这是在语言自然节奏的基础上经过加工形成的。它强调了自然节奏的某些因素,并使之定型化,节奏感更加鲜明。诗歌的格律就建立在这种节奏之上。然而,诗歌过于迁就语言的自然节奏就显得散漫、不上口;过于追求音乐节奏,又会流于造作、不自然。只有那种既不损害自然节奏而又优于自然节奏的、富于音乐感的诗歌节奏才能被广泛接受。这种节奏一旦被找到,就会逐渐固定下来成为通行的格律。
诗歌的节奏必须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首先表现在音节和音节的组合。一般情况下,汉语一个字为一个音节,四言诗四个音节一句,五言诗五个音节一句,七言诗七个音节一句,每句的音节是固定的。而一句诗中的几个音节并不是孤立的,一般是两个两个地组合在一起形成顿。顿,有人叫音组或音步。四言二顿,每顿两个音节;五言三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一或二一二;七言四顿,每顿的音节是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必须指出,顿不一定是声音停顿的地方,通常吟诵时倒需要拖长。顿的划分既要考虑音节的整齐,又要兼顾意义的完整。音节的组合不仅形成顿,还形成逗。逗,也就是一句之中最显著的那个顿。中国古、近体诗建立诗句的基本规则,就是一句诗必须有一个逗,这个逗把诗句分成前后两半,其音节分配是:四言二二,五言二三,七言四三。林庚先生指出这是中国诗歌在形式上的一条规律,并称之为“半逗律”。他说:“半逗律是中国诗行基于自己的语言特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中国诗歌民族形式上的普遍特征。”六言诗始终未能成为主要形式,就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不合乎中国诗歌节奏的习惯。
其实,押韵也是形成中国诗歌节奏的一个因素。押韵是字音中韵母部分的重音。押韵规律在一定的位置上重复同一韵母,就形成韵脚,产生节奏。这种节奏可以把流的声音组织成一个整体,使人听前一句时预想到后一句,听后一句时回想起前一句。中国古典诗歌的押韵,唐以前完全依照口语,唐以后则须依照韵书。根据先秦诗歌实际用韵的情况加以归纳,可以看出那时的韵部比较宽,作诗押韵比较容易,汉代的诗歌用韵也比较宽。押韵是同一韵母的有规律的重复,犹如乐曲中反复出现的一个主音,整首乐曲可以由它贯穿起来。中国诗歌的押韵是在句尾,句尾总是意义和声音较大的停顿之处,再配上韵,所以造成的节奏感就更强烈。
(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节奏》)
材料二:
一首诗由许多字词的声音组成,字词声音之间的整体关系,也就构成了诗的音调。声音的组合受审美规律支配,符合规律的谐,违背规律的拗。音乐中有协和音程与不协和音程,中国古典诗歌有律句与拗句。音程协合与否,取决于两音间的距离。诗句谐拗的区别,在于平仄的搭配。中国古典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有节奏都能满足人们生理上和心理上的需求,都能给人带来快感和美感。
B. 六言诗不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主要形式,因为二二二的音节组合无法形成半逗。
C. 古代的人如果写古典诗歌,必须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来写,否则会贻笑大方。
D. 《诗经》中的“蒹葭”是双声词,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幽咽”是叠韵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中的“节奏”与材料二中的“音调”,都属于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音乐美。
B. 四言诗的音节分配,虽然符合“半逗律”,但切分均等,没有变化,所以被淘汰了。
C. 诗歌的节奏要符合语言的民族特点,音节组合和押韵是中国古典诗歌节奏的要素。
D. 中国古典诗歌除了讲究声音的和谐,还讲究声与情的和谐。
3. 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第1段所说的“节奏”的一项是( )
A. 居民小区机械打桩的节奏。 B. 艺术节歌唱家唱歌的节奏。
C. 《诗经》重章复沓的节奏。 D. 军人跑操矫健步伐的节奏。
4. 下面是七言律诗前四句的一种平仄格式,请你根据材料二中所述的平仄基本规律,补写甲、乙两句的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甲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平平仄仄仄平平。
5.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王维《山居秋暝》节奏与音调的特点(平仄除外)。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对中国古典诗歌节奏和音调 详细分析,揭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美。材料一重点讨论了诗歌节奏的形成及其与语言自然节奏和音乐节奏的关系,强调了音节组合和押韵在节奏中的作用。材料二则深入探讨了诗歌音调的构成,特别是平仄、双声词、叠韵词、叠音词和象声词在音调和谐中的作用。整体上,文章条理清晰,内容详实,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歌在形式和声音上的独特魅力。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所有节奏”“都能”错误,原文是“合乎规律的重复形成节奏”,选项范围扩大。
C.“必须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来写” 错误,唐以后写格律诗(近体诗)押韵要严格按照韵书的规定;唐以前写古体诗,依照口语,韵部比较宽。
D.“‘幽咽’是叠韵词” 错误,“幽咽”应该是双声词。
故选B。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皂荚树
亦山
“槌板石,叮叮当,骑上大马小马去庙堂。大马拴到梧桐树,小马拴到花枝上。鞍子解到墙头上,鞭子挂到庙门上。开开庙门看姑娘,姑娘戴着三朵花……”每当我抱着女儿,哼唱这首古老的童谣时,脑海里,总是闪烁着老家那棵皂荚树的姿影——
树干搭到了房沿上,树荫遮住了半个屋顶。初夏,皂荚树刚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