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预测信息卷语文(一)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100字。
2024年贵州新高考高端精品模拟信息卷
语文(一)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算法”是为解决特定问题而设计的计算程序系统,由数据和运算规则组成,但在嵌入社会系统后,这种数理逻辑层面的规则、程序,会转化为规则性或制度性的存在,深刻影响社会结构与文化,影响每个个体。现在的“算法”不再仅是数据与运算规则,而是在基本单元组合链接下具有特定意向的计算系统整体。它承载了设计者的效果期待、使用者的功能期待、资本和政治的影响期待。算法的运转不仅遵从自我的技术逻辑,同时还向各种价值逻辑妥协。各种社交媒体尽管形态变化花样繁多,其实不过是几种类型的“算法”形塑着不同的形态。算法在给信息传播活动提供技术支撑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的行动范围。尤其是当下,“算法”逸出了数理逻辑和代码的运筹范畴,通过对信息流动方式的规制,直接影响个体生活,进而影响着社会的运转和社会结构本身。
本来,“算法”作为平台基础,是不对信息本身进行干预的。但现在不同了,例如以“匹配的算法”为底层基础的搜索引擎,理论上对所有信息进行聚合与检索。但在嵌入社会应用后,鉴于利益与政治的因素,信息的聚合能力受到访问协议的制约。在信息排序与展示层面,因为用户对顶部链接的习惯性消费,“算法”的设置可以造成信息列表的空间位置被赋予不等的价值,算法的排名逻辑也可以人为地将“人气”置于“质量”之上;政治、资本等权力主体也可以改动算法进行价值导引。这种看不见的信息偏向,无形中影响着使用者的认知与价值倾向。用户在这个过程中处于弱势,但也开始从算法边缘走向中心,利用算法逻辑,通过干预“输入”影响“输出”或对比信息的“输入”与“输出”,进行算法映射,利用规则进行排序干预,实现对算法的制度性反抗。
再如“推荐的算法”,一方面缓解了海量信息与人有限注意力的矛盾,同时也无时无刻不干预着信息与人的匹配。这种算法制造了人们理想“想象”与现实“实践”的鸿沟。当精准传播理念深入人心之后,这种算法引申为一种文化和规则。从此人与信息的匹配不再是专业编辑把关的结果,也不再是基于社交的关系连接,而是基于需要的算法连接。以往基于公共或权威信息价值的排序被解构,曾经被置于边缘或末端的个体需求被提到了从未有过的显要位置。算法平台的信息生产,大都遵循商业逻辑,生产者将目标锁定在更具消费力的群体上,没有消费能力的群体有可能被算法隔绝、遗忘。这样的算法系统,给用户隐私也带来了巨大挑战。
智能时代又兴起了“对话的算法”。目前仅表现在基于底层算法支持与限制的人—机对话方面。当交往对象从相同的人类拓展到机器,那么人的态度、算法的表现都形塑着二者的关系互动。算法建立在语料库和模型建构上,对语言的理解是机械的,并不是从人“理解”的角度出发,而是从“计算”的角度出发寻找匹配的最优,而非“语义”优先。机器人适用于简单的知识问答和执行任务程序,不可能具备有机的思维。2017年两个聊天机器人发生了一系列重大错误,即使紧急撤下去进行“再教育”也无能为力,因为聊天是无边际的,再精密的机器人也只能在一定规则的范围内战胜人(例如“深蓝”)。“对话的算法”无论怎样改进,机器理解的缺陷与人类为得到理想答案的动机永远处于矛盾中。为了使用机器人,就得规训人的表达,人服从机器的逻辑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人创造的机器反而控制了人,这个结果叫“异化”。
以往的“算法”,只涉及信息在同时空或跨越时空的聚合与发散的物理过程。现在出现的“深度合成媒介”,其原理是通过“仿真的算法”、使得信息传播两端的形态发生变换。文本信息以音频或视频形式播放;某种语言输入,通过算法转译实现多种语言同步传播。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种普通话语可以借助另外具有权威性的话语进行传播。信息—人—情境在“仿真的算法”指导下被分离和另行自由组合。在解决当下信息传播技术限制的同时,由于“算法”可以主动介入信息,将主体情境分离,增加了信息传递过程的符号误读。例如,“算法”可以模仿给定的新闻或其他文章的风格;通过对书写或绘画特征的习得,生成风格类似的作品;可以人脸合成、人脸替换、唇形同步、人脸再现(将面部表情转移到目标人物脸上)和动作迁移;甚至生成几乎完全相同的整个网站或平台。
根据已有的研究,由深度合成算法生成的内容,被正确识别的概率只有50%。人们难以辨别“伪造”与“真实”。真假判断的认知负担加重,信任体系将崩塌。以往我们说的是“模拟”“仿真”,而现在面临的是假的可能比真的还真。目前这个技术尚处于开发阶段,亟须对其未来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做深入探讨。
(摘编自陈力丹《关注算法的底层建构对社会结构的影响》)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算法”作为在基本单元组合链接下具有特定意向的计算系统整体,承载了来自设计者、使用者、资本和政治等各方面的期待。
B. 形态变化花样繁多 各种社交媒体,实际上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算法”形塑而来,“算法”能够直接影响个体生活,同时影响社会的运转和社会结构。
C. “匹配的算法”在嵌入社会应用后,鉴于各种因素,信息的聚合能力受到访问协议的制约,“算法”的设置、排名逻辑等都可能导致看不见的信息偏向。
D. “深度合成媒介”的原理是通过“仿真的算法”使得信息传播两端的形态发生变换,信息一人一情境可以被分离和自由组合,由此生成的内容,被正确识别的概率不高。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算法’逸出了数理逻辑和代码的运筹范畴”“是不对信息本身进行干预的”可见,若不受利益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算法”就仅是一个平台基础。
B. 当“推荐的算法”被引申为一种文化和规则,人与信息的匹配会成为基于需要的算法连接,自然也就会出现“算法决定内容”的现象。
C. 人—机对话中,“算法”对语言的理解是机械的,机器理解有缺陷,与人类得到理想答案的动机之间存在着矛盾。
D. “算法”可以模仿给定的新闻或其他文章的风格,还可以生成风格类似的书画作品等,由此可知“算法”在文化艺术领域将大有用武之地。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四自然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美国络技术发展对用户信息认知的“副作用”,即用户可以在海量信息中自主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而构成“个人日报”式的定制化信息系统。
B. 某平台在2012年推出了“你关心的,才是头条”的信息传播理念,2018年将这个理念改成了“信息创造价值”,2020年又更新为“看见更大的世界”。
C. 某个5岁的小孩,原来每天都与他的机器人对话,要求讲这个故事、听那首歌曲,但他很快就厌倦了,因为该机器人难以回答这个年龄段孩子的所有问题。
D. Chat GPT是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自然语言处理工具,它能够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真正像人类一样来聊天交流,甚至能够写诗、撰文、编码。
4. 小刚同学计划为本文撰写一篇题为“摆脱算法‘绑架’,破除信息‘茧房’”的读后感,根据文中对四种“算法”的阐述,下列表述不适合作分论点的一项是( )
A. 巧借规则,排序干预,制度性反抗让用户不再弱势。
B. 保护隐私,从我做起,公共权威信息价值还需强化。
C. 人机对话,由我做主,拒绝机器人操控,变“异化”为“同化”。
D. 练就慧眼,辨别真假,甄别仿真算法我自有妙招。
5.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探讨了“算法”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影响。作者从“匹配的算法”“推荐的算法”“对话的算法”和“深度合成媒介”四个方面,详细分析了算法如何从技术层面渗透到社会结构、文化和个体生活中。文章指出,算法不仅提供技术支撑,还带来了信息偏向、隐私挑战和认知负担等问题。通过具体实例和理论分析,作者揭示了算法对社会运转和人类行为的深远影响,呼吁对其未来发展进行深入探讨。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B. “同时影响社会的运转和社会结构”说法错误,原文首段的表述为“进而影响着社会的运转和社会结构本身”,为递进关系,选项是并列关系,逻辑错误。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的朋友彼得
【德】赫尔曼•黑塞
我的朋友彼得为许多人所挚爱,他的魅力巨大,并且不仅表现在他有意识地与人友好交往的时候,就连在他最艰难的时刻,当人们因他情绪极度败坏而责备他或者带着玩笑口吻骂他时,也仍然不得不爱他。我特别喜欢看他上午在我的图书室里或者在阳台上工作时的模样。他把纸张和印刷品连同那些钢笔和铅笔整整齐齐摊放在桌上,静静地坐着,专心致志地沉潜于工作之中。①我愿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