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乡市202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560字。
绝密★启用前
2025届高三年级调研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城市文化史上的长安,曾经有辉煌的过去,这里主要是西汉、隋与唐等王朝的首都。长安是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之一。
早在先秦时期,西周都城就设立于此。秦孝公十二年,秦国君主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由栎阳迁都于此。此后从秦统一天下,直到西汉,这里一直是秦与西汉的都城。尤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大兴土木,盛况空前,当时称为咸阳。
秦建都咸阳,在文化理念上有一个特点,即建京都以象征宇宙天地及一代雄主的权威,这种哲学、伦理观的“觉醒”,对中国此后都城的建设影响很大。《三辅黄图》称:“始皇穷极奢侈,筑咸阳宫,因北陵营殿,端门四达,以则紫宫,象帝居。”地上所建都城宫室,以天宫(紫宫)为则,这是自地下到天上、天人合一文化观念的象征。又云,咸阳“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以法牵牛”。渭水流贯王都,犹如银河灌注天宫;在渭河上架桥,好比牵牛织女鹊桥相会。在豪迈的城市建设中,渗融着脉脉温情与悲欢愁悦。
《史记》中写到:“汉长安,秦咸阳也。”汉代长安,是在秦朝咸阳的城址上建造起来的,位于今西安西北隅,始建于西汉初年,城建成后,其规模约为35平方千米(内城),这在世界古城建筑史上是很突出的。
长安作为西汉的首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特征。由于它是在原有城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整座古城缺乏严谨的城市布局,其平面不规则,并非《周礼•考工记》所说的方形平面。然而,古代匠师克服地形、技术的局限,仍旧力求城内街衢按方格网络建制,基本绳直。它的主要表现,是在复杂的地形中辟出纵横道路(当然,这些道路并非做到南北、东西贯通于全城)。但是在城门的设置上,采用四边凡十二门制,使东西南北四边各具三门,合于《考工记》所说的古制。其中南部城墙中间一门为安门,取祈祝平安的意思。自安门纵直北进,是长安城主要干道,几乎通贯全城,作为古城平面中轴所在。正因开辟了这一条全城最长的南北大道,才使得全城略显散乱的宫殿群有了一个趋于均衡构图的城市主轴。
(摘编自王振复《建筑中国——半片砖瓦到十里楼台》)
材料二:
关于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从诞生伊始就与政治联系密切,统治者的政治军事需要是关键因素。我国早期的城市是统治阶级根据政治需要而兴建的,如周代的封建诸侯,每人一个国都,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城市,成为本国的统治中心。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封国治下有诸多城市,皆成为统治的中坚地带。于是城市变成各国争取的目标,都城以外的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指出,秦朝在都城建设上有深刻的思考,追求深层次的文化和精神内涵,对中国此后都城建设影响很大。
B. 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周礼•考工记》的建造理念:追求规模宏大,城市布局严谨,采用规则的方形平面。
C. 材料一主要论述了长安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特征,包括秦建都咸阳的影响、汉代长安的平面布局等。
D. 材料二分析了中国早期城市形成的原因、唐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以及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的形成。
2. 根据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唐以后,唐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增强及区域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挑战了既有的城市政治等级体系,削弱了经济崛起城市的政治功能。
B. 由政治引领到经济崛起、由以政治军事为主要功能到多元功能,唐代城市的发展与变化从唐代初年就开始,直至中唐到达顶峰。
C. 唐代城市经济的发展是一个由相对孤立到区域联动的复杂过程,开始于扬州,再逐步拓展至苏州、杭州、越州等城市。
D. 经济意义上的城市等级体系的形成利于满足不同层次商品集中交易的需要,使得商品能够在更近的范围内交易,提高了交易效率。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一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墨子•七患》:“城郭不备全,不可以自守……城者,所以自守也。”
B. 《周易参义》:“王公之有国者可不设险乎?王公之设险,如城郭沟池以为固是也。”
C. 《淮南子•齐俗训》:“昔太公望、周公旦受封而相见,太公问周公曰:‘何以治鲁?’”
D. 《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邑曰筑,都曰城。”
4. 作为中国古代城市的代表之一的长安,其建设过程中体现了一定的文化特征,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
5. 扬州的崛起对当代中国城市的发展有什么启示?请结合材料二内容简要分析。
【解析】
【整体分析】文章通过两则材料,详细探讨了中国古代城市,特别是长安的历史变迁和文化特征,以及唐代城市经济功能的变化和区域城市经济等级体系的形成。材料一侧重于长安的历史背景、文化理念和城市布局,展示了其作为古代都城的独特魅力。材料二则从宏观角度分析了中国早期城市的形成原因及唐代城市经济功能的演变,揭示了经济发展对城市地位和功能的深远影响。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周礼•考工记》的建造理念:城市布局应为方形平面,城市应设置四边凡十二 门,城市主轴应贯穿全城。但“规模宏大”不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青玉
潘文
青玉一袭蓝灰的棉麻长裙,立在小院的栅栏边。她高高举起的那串粽子,就在明媚的阳光里晃动着,散发着诱人的味道。那串粽子,每一个都小巧玲珑。尖尖的角,将粽子拉伸得格外秀气。青绿的粽叶,虽然经过了浸煮,但在四月清亮的天空下,仍然透着鲜活的光泽。
“终于记得给我送粽子来了?”我倚着门,揶揄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