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河南省部分重点高中高三上学期9月联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290字。
高三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
所谓“文言文”,就是古人写文章时用的书面语。文字产生于口语之后,任何语言都是先有口语,而后才有书面语。最初的书面语,也就是加工过的口语文字。实际上,文言文就是将商周时期的口语简化后加工而成的。秦朝以前,文言文与口语的区别并不大,此为“言文一致”。
从文言文基本定型的春秋战国时期到近代新文化运动前的两千年里,文言文基本没有大的变化,只是随着时代的变化,加入了一些新词汇而已。但人们日常交流的口语却一直在变,变化的原因主要是受移民的影响,比如游牧民族南迁。尤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大大改变了汉语的口语。唐宋以来,随着市民阶层的兴起壮大,口语越来越通俗化,与文言文的差距也越来越大,人们平时说话和写文章已经完全不一样了。
……
(二)
根据古汉语学者的研究,古代汉语的发音大致经过三个时期的变化,分别是上古音、中古音和近代音。上古音是指周秦两汉时期的汉语发音;中古音是指隋唐宋时期的汉语发音;近代音是指元明时期的汉语发音(关于古汉语的发音分期,学界存在不同的观点,此处只采用这种较为广泛的说法)。这三种发音之间的差距非常大,和现代汉语的发音更是天壤之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历史上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迁,他们讲的语言与中原汉语融合,使得汉语发音发生了重大变化。那种感觉,就像今天外国人说汉语一样。古汉语语音的三个历史分期,被两个时间段所连接,这两个时间段,恰恰是北方游牧民族大规模南迁的时代,即南北朝时期和宋元时期。
语言学家认为,今天的多种南方方言保留了一些古汉语的发音。因为他们的祖先原是中原汉人,后向南迁徙,就把中原的古汉语发音带到了南方,至今还残存一些。而现今的普通话来自北方方言,历经上千年的民族融合,发音和古代汉语相去甚远。比如,古汉语发音中有入声,在今天的普通话四个声调中已经没有了,但是在粤语里依然还有。最厉害的是闽南语,里面居然还保留着一些上古音,简直是“古汉语的活化石”。这也解释了闽南语为什么那么难学。
有的人会感到疑惑:古代又没有录音机,你是怎么知道古汉语发音的?其实用不着录音机,古代没有今天的汉语拼音,却有一套类似拼音的文字注音体系,叫“反切法”。简单地说,就是用两个字为一个字注音。一般都会选择两个常用字来反切,前面的字取其声母,后面的字取其韵母和声调。比如“山峰”的“峰”,反切法注音为“房生切”,取“房”字拼音的声母f,取“生”字拼音的韵母eng和声调,反切出来就是fēng了。当然,鉴于汉语发音的变化,现在看有些反切法注音会“失效”,这也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王磊《古代人的衣食住行》)
材料二:
西周时期,关于道路的命名已颇为讲究,根据宽窄不同分别称之为道、路。两辆马车可同时通行为道,“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1. 下列选项能体现材料一中反切法注音“失效”的一项是( )
A. 部,博故切 B. 霜,师庄切 C. 鸡,古奚切 D. 条,田聊切
2.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古今异义的双音节词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 )
A.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B.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
D. 悦亲戚之情话(《归去来兮辞并序》)
3.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汉字书面语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商周时期,口语产生的时间则更早;二者虽然在秦朝之后的变化情况不完全一致,但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变得更加通俗化。
B. 我们用现代汉语朗读古诗词时会发现有些地方不押韵,读《诗经》时这一现象可能比读唐宋诗词时更普遍,只要换最接近古汉语发音的闽南语就能避免。
C. 对古代不同特点的道路,如果按其宽窄程度从大到小排列依次是:街、巷、路、道、途、径、蹊;如果按照方向划分,一类是阡、经,另一类是陌、纬。
D. 中文用词的“讲究”体现在对人文景观的命名、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人物称谓的界定等多个方面,因此默写时出现的错别字可能导致“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4. 按照材料一的行文思路,省略号部分可能是关于哪方面的内容?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要阐释理由。
5. 小慧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一新生,看到课表上的“古代汉语”后对授课内容产生了好奇。请根据材料,帮助小慧推测这门课程包含的内容。
【解析】
【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详实的论证与多样的例证,探讨了文言文和古汉语的演变过程及其特点,阐述了汉语发音的历史变迁和文言文书写的精确性。材料一侧重于汉语发音的演变以及书面语与口语的关系,借助反切法讲解古汉语发音辨识方法;材料二则详细解释了古代道路命名的精细与考证。文章旨在强调汉语言文化的历史传承与精确性,具有较强的学术性与文化意义。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的反切法注音“失效”是由于汉语发音的变化。
C.“鸡”用反切法,取“古”的“g”和“奚”的“ī”,切出来的读音是“gī”,与现代汉语的读音“jī”明显不同。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荒野之境(节选)①
[英]罗伯特•麦克法伦
黄昏时分,我们来到了科鲁什克峡谷的入口。
一边是悬崖峭壁,另一边是飞瀑石墙。天空一片漆黑,直入大海,在地平线边缘某处,一场暴风雨正在酝酿。
步入峡谷的时候,我有种强烈的感觉,仿佛跨过了一道门。
我回忆起祖父给我讲过的一段经历:他在瑞士长大,曾经有一次进入了群山深处神秘的苏桑福峡谷。要想进入峡谷,需要先爬上一块位于瀑布上方的石台。那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