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九师联盟高三5月考前押题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830字。
高 三 语 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试卷主要命题范围:高考范围。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 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古希腊的德尔斐神庙上镌刻着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然而在事实上,古希腊人经常把崇拜的目光对着天庭,倒是生活在遥远东方的中华民族才时刻关注着自身。从总体上说,中华文明从一开始就是一种以人本精神为基石的人类文明,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早认识到人类自身创造力量的民族。
中华先民对自身力量充满了自信。在中国神话中,有筑室居住的有巢氏、钻木取火的燧人氏、发展农业的神农氏……这些神话人物大多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而是人类自身力量的凝聚和升华。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在人间,他们的主要事迹是除害安民、发明创造,这便是对人类早期生产活动的艺术夸张。
既然中华先民确信文化是他们自己创造的,这种文化就必然以人为核心。追求人格的完善,追求人伦的幸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便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中华文化中,人不是匍匐在诸神脚下的可怜虫,更不是生来就负有原罪的天国弃儿,相反,人是宇宙万物的中心,是衡量万物价值的尺度。人的道德准则并非来自神的诫命.而是源于人的本性。人的智慧也并非来自神的启示,而是源于人的内心。这种思维方式被中华文化打上了深刻的民族烙印,那就是以人为本的精神。
中华先民具有独特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他们不需经过宗教的神秘仪式,或者经过形而上学的繁复思考,便能领悟人生的真谛,把平凡的现实人生进行升华,使之进入崇高的境界。
那么,中华先民究竟是如何领悟人生真谛的呢?
我们以春秋战国时代最重要的两位思想家孔子、庄子为例。孔子自述其志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为了实现其政治理想,栖栖惶惶,席不暇暖。在政治活动彻底失败后,又以韦编三绝的精神从事学术和教育工作,真正做到了“发愤忘食,乐而忘忧,不知老之将至”。正是这种积极有为而又不慕荣利的人生态度使他感悟到生命的充实、自信,从而在对真与善的追求中实现了审美的愉悦,并升华到诗的境界,这就是被后儒叹慕不已的“孔颜乐处”。庄子以浪漫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所追求的是超越现实的绝对自由,但在追求人生的精神境界而鄙薄物质享受这一点上则与儒家殊途同归。以浪漫的人生态度为基础,庄子才能在自由的精神世界中展翅翱翔。
儒、道两家相反相成,构成了中华民族基本的人生观,他们对人生的诗意把握足以代表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儒、道两家的人生态度,有学者称之为艺术的或审美的人生观,我觉得不如称之为诗意的人生观更为确切。因为那种执着而又潇洒的生活态度,那种基于自身道德完善的愉悦感,那种对朴素单纯之美的领悟,那种融真善美为一体的价值追求,除了“诗”这个词以外简直无以名之!因为中华文化对诗歌功能的定位就是言志抒情。
那么,中华文化为什么得天独厚地具备追求诗意人生的内在可能性呢?换句话说,中华文化为什么能成为抒情诗茁壮生长的丰沃土壤呢?
中国历代诗歌的主体都是人,诗歌描写的客体也是人,所以诗歌创作是人们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就像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重视人的价值,把人置于宇宙万物的中心地位,从人的本性中发展出道德准则。
B. 中国的神话人物都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他们都活动在人间,其功绩在于帮助人类发展。
C. 孔子以积极有为的态度感悟人生,庄子则以浪漫的情怀追求自由,二人都不看重物质享受。
D. 儒、道两家对人生的态度可以被定义为诗意的人生观,它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特征。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民族以人为本的精神影响着中华先民的思维方式,他们对人的道德准则和智慧的思考都蕴含着人本精神。
B. 在某些文明中,宗教仪式或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是人们由平凡升华到崇高境界的必需品,是精神生活不可或缺的。
C. 中国古人认为诗歌是用来抒发内心情感的文体,诗歌必然具有抒情性,这种观念源自儒道两家的诗意人生观。
D. 文章提到了“孔颜乐处”,能让人联想到《论语》中“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句子。
3.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开篇引用古希腊箴言,来论证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文化差异。
B. 本文以《诗经》和杜甫诗歌的影响为例,论证中国诗歌的抒情性,说服力强。
C. 本文先否定诗歌的实用功能,再明确诗歌的抒情功能,先破后立,观点明确。
D. 本文采用并列式结构,通过不同的问句,引出相关的论述,条理清晰。
4.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画线句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志”是“意”,“情”是“人之阴气有欲者”。
B. 西晋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
C. 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指出,“诗”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
D. 唐孔颖达在《毛诗序正义》中说:“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5. 阅读本文之后,有位同学认为《氓》《孔雀东南飞》等诗作主要是叙事,并没有体现“诗歌的抒情本质’。请运用本文观点来为这位同学解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中国的神话人物都不是人类的异己力量,他们都活动在人间”错,根据原文“这些神话人物大多不是作为人类的异己力量出现”“神话人物的主要活动场所是人间”可知,是“大多”“主要”,选项扩大了范围。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郝师傅
晏 瑜
每当郝丑娃师傅坐在轮椅上,被老伴推着在汉江河堤上溜达时,总会从旁边传来阵阵惋惜声:“可惜了,多好的一手绝活哟……”“是的,的确有些可惜。大前年我还看过他的《卖水》呢,精彩得很。唉……”
郝师傅看着远去的感叹者,把目光投向河心的几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