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名校学术联盟高三下学期5月信息押题卷(四)(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5570字。
名校学术联盟•高考模拟信息卷&押题卷
语文(四)
本试卷共8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多数动物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立,因为它们的大脑基本上是按照预设程序接线的。这种预设,使它们只能在生态系统中某一特定的生态位下生存,一旦离开这个生态位,它蓬勃发展的可能性就会大大降低。而人类大脑不是这样,人类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适应环境、自我塑造。这种能力让人类这个物种接管了地球上的每一种生态系统,并开始朝着太阳系进军。
一般来说,到了25岁,大脑童年期和青春期的转化基本结束。人的身份认同和人格的结构性转变完成,大脑至此似乎发育完全了。但是大脑仍会进行重新配置,你的出身、文化、朋友、工作、看过的每一部电影、进行的每一场谈话,甚至一些疾病或损伤……每一件事都参与其中,不断重塑着我们的神经网络,改变着我们的身份定义。
那么,你到底是谁呢?
单从物理层面来说,我们每个人的大脑和身体都在不停地翻新,经过7年左右,每个人都是一个全新的自己。幸运的是,或许有一个恒定的元素连接着所有这些不同版本的你:记忆。记忆说不定能担此重任,成为编织起你身份形象的线索,令你成为你。理论上讲,它是你身份的核心,提供了连续的、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
但是记忆并不是一段视频,不能准确地记录你人生的每一个瞬间;而是来自往昔时光的一种脆弱的大脑状态,你要回想,它才浮现。即使是各个年龄阶段的你相遇,你们也只是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和目标。你记忆中15岁的自己,跟你真正15岁时不同;而且,对同一件事,你会有着不同的记忆。
记忆会褪色。为什么?因为你的神经元数量有限,而且它们都需要从事多重任务。每个神经元参与不同时间的不同集群。你的神经元在关系不断变化的动态矩阵中运作,繁重的需求不断要求它们跟其他神经元连接。随着这些神经元协同参与到其他记忆神经网络里,你关于某些事的记忆就会变得模糊起来。记忆的敌人不是时间,而是其他记忆。每一件新的事情都需要在数量有限的神经元里建立新的关系。然而,褪色的记忆在你看来似乎并未褪色。你感觉,或至少以为,完整的画面始终存在。
记忆具有可塑性。你对某件事的记忆更是值得怀疑。比方说,聚会之后的某一年,你的两位朋友分手了。回想起那次聚会,你现在或许会错误地记起两人的关系当时就亮了红灯。那天晚上,他是不是比平常更安静?两人之间好像有些尴尬的沉默?这些细节很难说得准,因为你神经网络里的相应知识改变了相关的记忆。你情不自禁地用现在涂改过去。因此,对同一件事的感知,在你人生的不同阶段很可能有很大差异。
加利福尼亚大学欧文分校的伊丽莎白•洛夫特斯教授进行了一项开创性的研究,她展示了记忆有多么容易受到影响,为记忆研究领域带来了巨大变革。
洛夫特斯设计了一项实验,请志愿者们观看车祸的影片,接着问他们一系列问题,测试他们记住了哪些内容。她所问的问题,影响了志愿者们的答案。她解释说:“我使用了两种问法,其一是,两车相碰时,车速有多快;其二是,两车相撞时,车速有多快。志愿者们对速度做出了不同的估计。我用‘撞’字的时候,他们认为车速更快。”诱导性问题可以干扰记忆,这令她大感好奇,于是她决定再做进一步的探究。
人的大脑有没有可能植入完全虚假的记忆呢?为了寻找答案,她招募了一群参与者,让团队接触这些参与者的家人,了解这些参与者从前的生活点滴。掌握了这些信息之后,研究人员针对每一名参与者准备了4段童年故事,其中有3段是真实的,另外1段故事包含了若干似是而非的信息,这个故事完全是编出来的。它讲的是小时候在购物中心迷路,在一位和善的老人的帮助下,最终跟家人团聚的事。
研究人员通过一系列的访谈,把这4段故事讲给参与者听。至少有1/4的人声称自己还记得商场迷路事件,尽管它从未发生过。不止如此,洛夫特斯解释说:“他们一开始也许只‘回想’起一点儿。一个星期之后,他们回忆起来的内容更多了。他们还会说起帮助了自己的老妇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细节被悄悄填入虚构的记忆里:“老妇人戴着一顶很夸张的帽子”“我抱着自己最心爱的玩具”“妈妈着急得都快疯了”……
我们的过去并非一段忠实的记录。相反,它是一次次重构,有时几乎是编故事。我们回顾自己的人生记忆时,应该带着这样的认识: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准确无误。一些细节是别人讲给我们的,另一些是我们自己补充的,我们认为当时肯定就是那样。所以,如果你完全根据自己的记忆来回答你是什么人,你的身份就变成了一段奇异的、不断变化的、不定的故事。
(摘编自大卫•伊格曼《大脑的故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的大脑和大多数动物的大脑不一样,人类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接线预设程序,进行自我塑造。
B. 记忆或许能成为你不停翻新的身份形象的线索,但从理论上说,记忆为你提供了连续的、独一无二的自我意识。
C. 作者认为,即使是不同年龄段的你相遇,但这些不同时期的你也很难对同一件事情保持相同的记忆。
D. 我们大脑会在外界 暗示和诱导下,编造出细节丰富、印象深刻却从未发生过的记忆,因此我们的记忆有时并不靠谱。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人类大脑到了25岁似乎发育完全,但它仍能在很多生态环境下蓬勃发展,不断重塑我们的神经网络,改变我们的身份定义。
B. 记忆这个恒定的元素或许可以连接起所有不同版本的我们,但我们仍不能按照记忆来回答自己究竟是什么人。
C. “购物中心迷路事件”表明:不仅大脑会被植入虚构的记忆,人们还会不知不觉地把幻想编织到自己的身份认同里。
D. 其他记忆干扰正常记忆,导致我们无法记住过去,那么关于“我是谁”的回答,就变成了一段奇异的、不断变化的故事。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二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研究人员对20世纪最著名的大脑——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了检查,发现他的大脑并没有异于常人之处,并未透露出他成为天才的奥秘。
B. 出租车司机从业时间越久,他们大脑的海马后部(关系空间记忆力的关键区域)越会明显变大,这与他们经常穿梭于城市道路有关。
C. 乐乐,2012年出生,他的母亲在怀孕期间药物中毒,导致他重度智力障碍,将来也无法正常与人沟通交流。
D. 研究发现,在数学函数和数据等相结合的复杂问题上,惯常使用左手的人解析速度远远超过经常使用右手的人。
4. 有人认为即使是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回忆起来也未必真实可靠。请结合材料概括其这样认为的依据。
5. 洛夫特斯具有哪些科学素养?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人类大脑要经历漫长的时期来接线预设程序”说法错误,根据原文第一段“大多数动物在出生后不久就能独立,因为它们的大脑基本上是按照预设程序接线的……而人类大脑不是这样”可知,人类大脑不按照预设程序接线。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现当代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唱
温流①
曾经飞到流着火的田野里,
曾经飞到没有笑声的村子里,
也问过刚由海那边飞来的雁子;
那儿会有叫野草开花的春天呢?
叫渴的土地开杜鹃花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