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贵阳市第一中学等校高三三模语文试卷(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 10:54:31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9010字。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学者往往将中国文明的独特性与同一性,归因于中国文化传统,尤其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正统思想的塑造。但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立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有其坚实的物质基础。
  先从地理环境来看,青藏高原隆升形成三级阶梯式地貌,在阶梯过渡带及海陆交接处,是不同时期人们活动迁徙的地理空间,是孕育复杂多元人文样态的自然环境。这种地理结构同时孕育了中华民族向内凝聚的统一性和对外开放的包容性。西部地理结构内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江河东流,生活在西部的人群,向东部大平原发展比翻越高原峻岭向西发展对自身更为有利。北部地理结构开放,草原戈壁连接蒙古高原与欧亚大草原,使得北亚与东北亚的游牧渔猎人群多次南下,中原农耕人群多次南迁北上。这就形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运动方向:不断向内凝聚,多元融为一体。
  再从经济条件看,作为中华民族主体部分的汉族所处的中原地带,在经济富裕和社会文明程度上始终高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四周边疆地区。这种“中原富于周边”的地理优势,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谋求生存空间。我们应当看到,在中国历史上,随着人口的增多,中原农耕地区也不乏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何以中原地带不对外扩张呢?这不得不从农耕文明的生产方式中得到合理的解释。农耕文明在生产方式上的显著特征在于“地理依赖性”。由于长城以北的草原地带无法实行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只能在小农生产的条件下“高度内卷”,而不是对外拓殖经济版图。重要的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竟然产生了两种文明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这一点已经为茶马互市的历史所验证:马对农耕文明而言是军国大计。茶对游牧文明而言则是牧民生计,二者彼此依赖,互通有无。更为重要的是,经由以茶马互市为代表的族群交往交流交融,将各区域各族群凝聚成难以分割的经济共同体,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从冲突走向融合,中华民族也由多元走向一体。
  四周融入中心的向内聚合不仅体现在经济领域的商贸往来,也鲜明地体现在政治领域中的政权更迭。自秦汉以来,中央集权、政治统一始终是中华民族政治的主流,边疆族群入主中原后也都积极维护中华民族大一统格局,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从而产生了文化共同性。
  与用武力对外征服,中心向四周扩张的帝国模式相比,向内聚合机制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值得注意的是,向内聚合是少数民族主动融入中华民族的过程,具有突出的包容性。越是包容,越能得到认同,越是得到认同,越能维护统一,这又促进了中华文明的统一性,使中华民族共同体凝为一体、牢不可破。
  (摘编自张梧《准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机制》)
  材料二:
  中国在汉代走向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深刻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是生生、生长,这必然与农耕生活有关。因为农耕之事,生长唯大,人们播下种子指望谷物生长,因而浇水施肥、改良土壤、深耕细作。中国人理解的存在之道,就是生长之道。从博弈论视角来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离不开地理环境、经济条件等方面的坚实的物质基础。
  B. 中原地带面对人多地少的生存困境,而不对外扩张的原因与其以“地理依赖性”为特征的生产方式有关。
  C. “旋涡模式”认为,中原地区成为有着强大向心力的“旋涡”,使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此而逐鹿中原。
  D. 根据王凯歌的观点推测,如果周人没有继承商人的文化资源,就不太可能接续商人成为当时中国的领主。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认为,三级阶梯式地理结构孕育了复杂多元的自然环境,进而孕育了中华民族的统一性和包容性。
  B. 材料一以茶马互市为例,论述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因互动而形成在经济上彼此依赖的耦合互补结构。
  C. 材料二指出,精耕细作的小农经济影响了中国文明的形态与发展方向,农耕生活实践又影响着中国思想演化的始发点。
  D. 材料二认为,汉字的开放性和可共享性令各方势力都可使用这一资源,进而不断辐射和扩展文明的影响力。
  3. 运用对比论证时,用作对比的事物必须有明确、统一的对比点。结合材料一的内容,下列选项与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的内容,能构成对比论证的一项是(   )
  A. 古代罗马人重视吸纳“四围之优秀力量”为己用,当它在扩张中遇到比自己更先进的希腊文明时,曾对希腊文化顶礼膜拜。
  B. 古埃及是第一个实现区域性统一的国家,且农耕水平很高,它是同时期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但一直选择以对外联盟为主。
  C. 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加之山多地少的自然环境,不能解决人口不断增长所需的土地资源,古希腊人因而选择殖民扩张。
  D. 古代两河流域文明是因农业扩展到河谷地带,为解决农作物灌溉以及退潮后土地和水源再分配诸问题而产生的复杂社会组织。
  4. 根据原文,将下面图表中空缺的内容补充完整。
  模式 方向 特点 主导方
  共同体模式 从四周向中心聚合 ② ③
  帝国模式 ① 侵略性 文明程度高的民族(强者)
  5. 中华文明之所以能维持长久存在、历经变化而不被解构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根据原文“‘旋涡模式……即四方族群不断聚集于中原而逐鹿中原,中原因此成为一个‘旋涡’”,选项因果倒置。
  故选C。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命若琴弦
  史铁生
  莽莽苍苍的群山之中走着两个瞎子,一老一少,一前一后,两顶发了黑的草帽起伏躜动,匆匆忙忙,象是随着一条不安静的河水在漂流。无所谓从哪儿来,也无所谓到哪儿去,每人带一把三弦琴,说书为生。
  老少二人都赤着上身,各自拎了一条木棍探路,缠在腰间的粗布小褂已经被汗水湿润了一大片,扬起来的黄土干得呛人。老瞎子想赶着多说书,整个热季领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