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百所名校2024届高三下学期模拟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2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 14:42:0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060字。

  河南省2024届高三联合模拟考试
  语文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发展正在经历着由“境”到“景”的形态转移、由“虚”到“实”的转换。以重彩为例,当代画家需要借古开今,在努力寻求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开拓新局面,探索新的语言模式,表达现代的观念。
  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中国画所写近景一树一石也是虚灵的、表象的。”(宗白华《艺境》)比如,画中梅花所现之处是实景,除此之外尽是空白,画笔未及的地方该是怎样美好的空间。这种空间的营造使整幅画充满了“诗意”。相对于实景再现,描绘一个空间、一种情境,甚至是一种猜想,都更使人流连忘返。因为没有描绘出来的,恰恰是最完美无瑕的自然世界。中国传统绘画传达的不仅仅是画面本身,而是一套完整的宇宙观。
  由“境”到“景”的形态转移,在中国画的绘画语言上体现为由“虚”到“实”的转换。对于“境”,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个体依据主观意念需要,将眼中之物进行个人化的组合嫁接,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境界美感。所以“境”在艺术表现上就是介于明晰与模糊之间的,是不可言说之美。“景”则更注重物在统一空间中真实的再现,给人一种现实场景的美感,表达方式上偏向于叙述性与情节性。二十世纪的中国画在创作面貌上有所改变,即在追求“境”之美感的同时,也逐渐加入了更多客观而真实的“景”。
  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的理解与处理有着一套独有的方式。“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笪重光《画筌》)这种空间立场,使艺术家能超越时空的范畴,去游走移动与俯瞰全景,最后结合想象描绘出“太虚之境”。
  古人的审美经验体现为一种物我合一的状态。“内美静中参”,中国画的灵魂就藏在这种“内美”之中。画家于“静”中感悟,从“静”中创造。我们并不想提倡一味地效仿古人之意,只是想借鉴“相由心生,应物寄情”的方式与手段,通过现实场景化的具象视角,吸收西方艺术体系中关于理性、秩序、精确的经验,来构建微观、现实化的空间。其中,在表现语言上适当地融入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图式与色彩,强化画面中意境的审美情趣。由此,探索一种自由的、个性的、实验的艺术创作方式,构建带有独特东方意味的精神空间。
  赋予当代重彩绘画语言新生。当代重彩以色彩为中心的笔墨语言观具有足够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在新的理念推动下,东方与西方、古典与现代在这里可以实现对接与共存。把当下人的“精神质地”融汇到景与境的转换中,保留了传统的味道,凸显的则是现代的观念。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提出,“错彩镂金、芙蓉出水”,是中国美学史上两种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华丽与平静,繁复与朴素,着重写实表现、精雕细刻与隐喻式的情感再现,两种美感相辅相成,虚实相生,把材质的天然美感融入中国的艺术精神,凸显了中国重彩画的创作特征。重彩画在战国时期的帛画《人物龙凤图》中展露了雏形。简约、流利的墨线勾勒,流露着“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崇尚自然的思想观念;而浪漫、优美的装饰手法,洋溢出“错彩镂金,雕绘满眼”的审美趣味。
  石涛曾在画跋中提出“法无定相”“气概成章”的思想。基于对传统的精研,将自己喜爱的、熟悉的、理解的优秀传统形式语言,与自己“观看”世界的心理意象融合,达到“无意中之挥出”的自然。当代重彩画可以将水墨交融渗透的意象美感和“错彩镂金”的瑰丽色彩相结合,穿过虚幻的表象品味本质的真实,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
  借古开今,在努力寻求色彩的表现性、装饰性和象征性的基础上开拓新局面,当代重彩以材质的美感质地为切入点,探索当代艺术表现,要体现材质自身的启发性,追求矿物颜料天然品格的独立审美价值。
  矿物色具有天然的晶莹美感,色域宽广,与中国崇尚自然的思想结合,是一种由技术进入到精神层面的特殊材质,更适于主观的、精神性的表现。出于对画面丰富的肌理色层、层层相透的色彩与质地美感的迷恋,创作中还可以引入敦煌壁画那层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
  让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中,把偶发的意外效果与画面具体形象的刻画联系在一起,同时把水墨的挥洒与重彩的勾染巧妙结合。矿物颜料颗粒在画面上驻足、流动,跳跃着一种灵动,一种不可复制的情愫,流泻出那一份天真、纯净与美好。绚丽的色块在跃动的韵律中欢畅起舞,使西画的色彩流动在宋画的意境中。
  重彩绘画是一种潜意识中对内心深沉细腻的探索。创作过程中内在省思幻化于境,动静张弛、喜怒哀乐在此皆可自然流转,在艺术探索中回归自己的精神家园。
  (摘编自叶健《借古开今探索重彩绘画现代语言》)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传统绘画注重虚实相生,采用留白的方式营造空灵之境,传达的不仅是画面之景,更是古人的宇宙观。
  B. 中国传统画论认为空景最为难画,但也是最有价值的地方,这种空间立场使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
  C. 战国时期的重彩帛画《人物龙凤图》兼具“错彩镂金、芙蓉出水”两种美学风格,堪称中国古代绘画的典范之作。
  D. 当代重彩画充分利用矿物色的天然美感,将色彩变化融入水墨之中,来表现主观的、精神性的崇尚自然的思想。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一段的内容可以看出包括重彩画在内的中国画的发展都正在经历着形态转移的变化,创作者需要在鉴古的基础上极力用新的绘画语言表达现代观念。
  B. “用传统笔法表达现代状态”就是借助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在表现语言上融入传统绘画中的图式与色彩,构建带有独特东方意味的精神空间。
  C. 绘画者要达到“无意中之挥出”的自然,需建立在对传统进行精研的基础之上,将自己喜爱、熟悉、理解的优秀传统形式语言与自己“观看”世界的心理意象相融合。
  D. 当代重彩绘画要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表达形式,就必须在色彩运用上努力开拓新局面,引入敦煌壁画含蓄深远、变幻莫测的神秘效果。
  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国传统绘画重意境营造的一项是(    )
  A. 见青烟白道而思行,见平川落照而思望,见幽人入山而思居,见岩扃泉石而思游。看此画令人起此心,如将真即其处,此画之意外妙也。
  B. 苏东坡评价唐朝大诗人兼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曰:‘蓝溪白石出,玉川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C. 历代工书画者,宋之蔡京、秦桧,明之严嵩,爵位尊崇,书法文学皆臻高品,何以后人吐弃之,湮没不传?实因其人大节已亏,其余技更一钱不值矣!
  D. 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画见其大意,而不为刻画之迹,则烟岚之景象正矣。
  4.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5. 当代重彩绘画可以有哪些“新生语言”?请简要说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这种空间立场使我国传统绘画区别于西方绘画”于文无据。原文只说“在中国传统绘画里,对空间的理解与处理有着一套独有的方式……这种空间立场,使艺术家能超越时空的范畴……”,并没有据此对中西方绘画进行比较。
  故选B。
  2题详解】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海往事
  石钟山
  1937年秋,上海,著名的淞沪保卫战,已激战两个月。日军调集重兵,对国军实施了反包围,国军接到了全线大撤退的命令。
  国军三排阵地,经过一夜激战,晨光微露时,枪炮声,喊杀声,一切都安静下来,整个阵地似乎都死了。
  晨光中,双方士兵横陈在阵地上,胳膊和腿挂在树杈上,①大刀把手上的红布,挂在一条纤细的树枝上,晨风中,似一面飘扬的旗帜。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