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河南省部分学校高三临考诊断卷语文试题A卷(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6870字。
绝密★启用前
试卷类型:A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诊断卷
语 文
考生注意: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景”与“风景的排除”
经由讲述一个“离乡—归来—再离乡”的归乡故事,故乡成为“故乡”,被赋予人生与叙事之“开端”/“起源”的意义,也建构了主体这一现代“风景”。这一“风景”是柄谷行人(日本近畿大学特任教授)意义上的,通过现代性的装置(“文学”)而建构出来的“风景”——包括内面(主体/自我)、自白(表现形式)和儿童(童心)等方面,区别于以往狭义上的“风景描写”,即处于“环境”和“背景”位置的风景(为便于区分,以下这一广义上的风景以引号突出)。这里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看风景的人(主体)。因为风景总是主体的风景,即主体之状态的呈现。正是通过风景的呈现过程,看风景的人本身成为“风景”(主体)。
风景是乡愁的指示器。《故乡》中这样的风景主要有两处:开头第二段描写的是故乡深冬阴晦、萧索的风景和母亲提到闰土时我脑海中闪现的海边图画。藤井省三认为鲁迅在小说的开头周密地排除了故乡的风景,是为后面幻想的风景的出现和消失做铺垫,目的是凸显最后鲁迅希望的破灭。藤井省三所谓“风景的排除”仍然是狭义上的风景,是主体看到的风景,对应的是主体内心的“悲凉”。而真正被忽略与排除的是主体看不到(或不想看到)的风景——故乡人闰土和杨二嫂们的现实生活。
除了“我”与闰土的相见,小说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就是“我”与杨二嫂的会面了。不论是农民闰土还是小市民杨二嫂,与“我”的差异都是巨大的。然而“我”对两者的态度截然不同。“我”对于杨二嫂的恶感让读者觉得有些突兀。这当然与杨二嫂的长相和不讨人喜欢的出场有关,不过这些不足以解释那种厌恶。这里容易被忽略的是,在“我”对杨二嫂的描述中,所用的词如“圆规”“拿破仑”“华盛顿”等都不可能是没受过教育的杨二嫂人生中的词汇,“我”居高临下地运用以上的新(现代)词汇评判“落后愚昧”的杨二嫂,对于杨二嫂是不公正的,虽然两人的对白最后以“我”的“闭了口”告终。这一对话交流失败的场景不仅暴露了启蒙者/被启蒙者在知识、观念和地位上的不平等,也说明还乡的“我”对以杨二嫂为代表的故乡人的现实生活缺乏理解力和想象力。
不过这仍不足以解释“我”对同为故乡人的闰土与杨二嫂态度的差异,显然,“我”对两者态度的截然不同是不能通过“施者/受施者”的人道主义立场,或者阶级/革命/启蒙视野的局限加以解释的,必须回到主体——“我”,回到闰土和杨二嫂对于“我”的主体建构意义的差异上来。少年闰土之所以对于“我”如此重要,是因为他在“我”的主体建构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所以有必要回到中年“我”与闰土再次见面的场景。虽然之前杨二嫂的步步紧逼使得“我”无话可说(按理这应该让“我”对中年闰土的变化有所准备),但因为她不在“我”的儿时记忆中,与“我”的“过去”没有瓜葛,所以可以将她拒之门外。而闰土的一声“老爷”给予“我”的却是毁灭性的打击。这真是一个残忍的场景,而对闰土来说尤其如此。小说写“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这些动作是通过“我”的眼睛来呈现的,但闰土内心无声的挣扎过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离乡—归来—再离乡”的归乡故事框架,赋予了“故乡”人生与叙事的“开端”/“起源”意义,也使“故乡”成为建构现代“风景”的载体。
B. 文中提到藤井省三的观点,他认为鲁迅在小说开头周密地排除或忽略了自己看不到(或不想看到)的风景,其目的是凸显最后鲁迅希望的破灭。
C. 《故乡》中“我”与闰土、杨二嫂会面的场景,表现了主体在看待他者时的差异和偏见,“我”对杨二嫂产生恶感的部分原因在于其长相和不讨人喜欢的出场。
D. 作者引用多琳•马西的观点进一步阐释了“我”在变化着的故乡时空中的“缺席”,使得闰土和杨二嫂的生活变成了“他者的风景”。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末尾强调,重要的是看风景的人(主体),因为风景总是主体的风景,即主体状态的呈现,从而凸显主体在“风景”建构中的重要性。
B. 在观点表达上,作者通过概念重构以及对鲁迅《故乡》的细致解读,阐发了“风景”与“风景的排除”在个体经验和文学叙事中的重要作用。
C. 闰土的一声“老爷”给“我”带来的毁灭性打击,不仅导致“我”对故乡记忆的破灭,也深刻而细腻地展现了主体在面对他者时的认同危机。
D. 长期以来由于我们过于关注作为“共同体”的民族与国家及作为二者“中介”的故乡,而忽略了乡愁书写与主体建构中的不平等差异问题。
3. 根据多琳•马西的观点,下列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最不可能是“他者的风景”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 B. 祥林嫂 C. 鲁四 D. 柳妈
4. 根据文中的相关阐释,下列能够正确标示柄谷行人意义上的“风景与主体”概念关系的一项是( )
A. B. C. D.
5. 文章最后一段说“‘风景’(主体)也是‘排除’的产物”,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谈谈“风景”被排除的因素有哪些。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他认为鲁迅在小说开头……风景”错误,藤井省三所谓“风景的排除”是狭义上的风景,是主体看到的风景,对应的是主体内心的“悲凉”,而不是排除或忽略了主体看不到(或不想看到)的风景。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句子含义、分析概括作者观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凉亭
谢志强
挑着一担小鸭,走了许久,腿僵了,人乏了,小鸭们像是入眠了。一个凉亭就出现在前边,好像应了他突然冒出的歇脚的念头。箩筐一停,小鸭顿时叫起来,仿佛到了家。他坐进凉亭,掀开箩筐,一片攒动的嫩黄。
有一个背着草篰的农夫经过,驻足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