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市2021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040字。
2021级高三校际联合考试语文试题
2024.05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每一个作家都有他的故乡,有故乡就有方言。方言是作家成长道路上的阳光雨露,是作家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扎向纵深处的丰厚土壤,也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
方言的滋养与浸润是浸入血脉的,往往伴随着作家一生的文学时光,默默地推动作家形成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方言和民俗对文学的深度介入,促成了文学地理学的诞生,使文学研究领域变得更加广阔。
从语言学的意义上讲,方言是“地方语言”,即“土语”,是局部地区的传统通用语言。很多方言保留了诸多古音、古词、古韵,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和传承不息的文化脉络。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个“俗”的内容之一,就是方言。方言的普遍存在,形成了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的语言区隔。这个问题,古人就懂。西汉扬雄之所以写《方言》这部论著,就是岗了消除语言障碍,打通壁垒。由于元代的散曲杂剧里夹杂着方言,近代学者张相就费尽心思编写了一部《诗词曲语词汇释》,其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对方言语词的注释,为读者阅读清障护航。
方言以鲜明的地域性和极高的辨识度,占据着一方的语言高地。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面对各种外来语、溢行语和新语汇源源不断地输入,方言依然是一股“我行我素”的清流,持久而坚韧地保持它自身的内在特性和旺盛的生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凭借方言和口音来认祖归宗,判断特定人员的乡籍地域。正因为“乡音难改”,一般来说对方言难以进行彻底改造和更新,只能让它更加丰富,进而形成多音混杂的语言格局。
从文学史上看,中国古代文学典籍对方言是屏蔽的,作者都使用纯正的雅言书写,从而保证了传统经典在各民族和各朝代的诵读与流传。方言进入文学,是叙事文学产生之后的产物,破冰始自唐人的笔记小说,宋话本持续跟进,到明朝冯梦龙、凌濠初的“三言二拍”便彻底打破禁铟之门,让方言走进了故事文本,受到社会的普遍认同。《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里面央杂了大量方言俚语,当为方言运用的典范。不登大雅之堂的方言像一个艺术精灵,带着泥土芬芳和山野气息,穿梭在小说世界的字里行间,赋能古代白话文创作。而小说使用方言,是多方共同促成的必然结果。从渊源上讲,小说盖出自“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那么方言的运用,就使小说回到了小说的本身。是民间话语在书面语上的色彩还原,这既是出于介绍人物身世背景和句子表达的特殊需要,也是作家对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使然。
中国现代文学在发轫之初,是白话文蓬勃兴起的时代,一批重量级作家都在主动规避方言,尽量使用明白通晓的大众语言。这种大众语言是全民都能够读懂的,从而保证了作品传播的有效性。反过来看,如果作品过鹰傅困南言,很容易形成阅读障碍,阻塞了传播通道不利于文本传播。一些地区的方言,外地人听来就像外语,很难进入文学阅读层面。试想,假如茅盾的《子夜》《蚀》用沪语写作,鲁迅的《狂人日记》《药》用绍兴方言写作,那将是一种什么情形?恐怕江南以外的读者很少有人读得懂。有一个叫张南庄的上海作家,用上海方言写了一部章回小说《何典》,以手抄本流传于淞沪地区,刘半农曾为之作序,鲁迅曾两次为之写题记,但这部作品依然没有进入大众视野。除了小说质量的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言对作家的成长有重要作用,它是作家构建文学语言大厦的根基和砖瓦,是作家扎向土壤深处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
B.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众多的方言以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为边界形成了语言区隔,给人们的交流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C. 在社会历史的演进中,外来的或新的语汇会不断输入,使语言不断丰富,方言在保持它内在特性的同时也会融入新元素。
D. 小说使用方言是由多个方面促成的,既有小说本身出自“街谈巷语”的渊源,也有作者在创作时的特殊需要和灵活运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家独特的语言审美和创作个性,必须要在方言长时间的滋养与浸润中才能形成。
B. 方言作为局部地区传统通用语言,在语言学意义上能体现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特质。
C. 我们要想知道一个特定人员的乡籍地域,可以通过他说的方言和口音来进行判断。
D. 从唐代开始,方言进入文学,从而对叙事文学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文章第七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沈从文创作《边城》时融入了湘西方言,如“难为你”“断黑”“吃夜饭”等,体现了当地纯朴的民风和原汁原味的地方生活。
B. 胡适先生为张爱玲的著作《海上花》作序,称其为“吴语文学的第一部杰作”。
C. 徐志摩的译文充满诗意,能与当地语境很好融合,如把佛罗伦萨译为“翡冷翠”,把巴黎的商业中心大道译为“香榭丽舍”,把英国的剑桥译为“康桥”等。
D. 《骆驼祥子》是老舍创作的现代小说,小说里北京方言的“儿化”音比比皆是,堪称“儿音绕梁”。
4.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宗明义,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方言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B. 文章善用举例论证来证明观点,如列举茅盾用沪语写《子夜》《蚀》。
C. 文中画线句子运用类比论证,浅显易懂地讲明了偶尔使用方言 效果。
D. 文章多用比喻论证,把方言比作“艺术精灵”“双刃剑”等,形象生动。
5. 现代作家如何让自己的作品成为“地理标志产品”?请结合文本提出建议。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是作家扎向土壤深处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错误,原文是“是作家的精神之根和生命之根扎向纵深处的丰厚土壤”。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莫斯科院落琐忆
[俄]亚历山大•阿尔汉格尔斯基
我见过很多院落,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城市。
巴库的小院是闲适的象征。在黑色夜幕的中心闪烁着一片天堂。女人们围坐在长条桌边包饺子,做葡萄叶羊肉卷,挑拣大米。孩子们在露台上玩耍,男人们在棋盘上厮杀。
我记得伦敦的院落。在切尔西一个富人区。这是一个孑然独立的院落。每一个住户都有一把围墙门的钥匙,一片常青灌木当中立着一个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