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张掖市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0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3 20:56:15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0 总计:0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640字。

  2024届高三开年摸底联考新高考卷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典诗歌里,意与境的交融有三种不同的方式。
  一是情随境生。诗人先并没有自觉的情思意念,生活中遇到某种物境,忽有所悟,思绪满怀,于是借着对物境的描写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出来,达到意与境的交融。在古典诗歌中这类例子很多,如王昌龄的《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那闺中的少妇原来无忧无虑,高高兴兴地打扮了一番,登上翠楼去观赏春景。街头杨柳的新绿忽然使她联想到自己和夫婿的离别,这孤单的生活辜负了大好春光,也辜负了自己的韶华,她后悔真不该让夫场远去了。这少妇的愁是由陌头柳色触发的,又是与陌头柳色交织在一起的。这是诗中人物的随境生情。诗人自己随境生情,达到意境浑融的例子,如孟浩然《秋登万山寄张五》:“相望始登高,心随雁飞灭。愁因薄暮起,兴是清秋发。”《宿桐庐江寄广陵旧游》:“山瞑听猿愁,沧江急夜流。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情随境生,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耳目一旦触及外境,遂如吹皱的一池春水,唤醒了心中的意绪。若没有触景之前感情的蓄积,就不会有触景之后感情的迸发。所谓情随境生也还是离不开日常的生活体验的。
  意与境交融的第二种方式是移情入境。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葛立方《韵语阳秋》说:“竹未尝香也,而杜子美诗云:“雨洗娟娟静,风吹细细香。”雪未尝香也,而李太白诗云:“瑶台雪花数千点,片片吹落春风香。”
  李杜诗中的香竹、香雪,显然已不是纯客观的存在,诗人把自己的感情移注其中,使它带上强烈的主观色彩,具有浓郁的诗意。
  诗里移情入境的例子很多,如李白:“山花向我笑,正好衔杯时。”(《待酒不至》)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长相思》其一)柳永:“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赠别》)辛弃疾:“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这些诗句所写的物境都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是以主观感染了客观,统一了客观,达到意与境的交融。
  移情入境,这境不过是达情的媒介。谢榛《四溟诗话》论情景关系说:“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合而为诗。”
  意与境交融的第三种方式是体贴物情,物我情融。上面所说的情随境生和移情入境,那情都是诗人之情。物有没有情呢?山川草木,日月星辰,它们在形态色调上的差异,使人产生某种共同的印象,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这固然出自人的想象,但又是长期以来公认的,与诗人临时注入的感情不同。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
  有的诗人长于体贴物情,将物情与我情融合起来,构成诗的意境。陶渊明和杜甫在这方面尤其突出。陶渊明的“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杜甫的“岸花飞送客,橘燕语留人。”(《发潭州》)“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后游》)都达到了物我情融的地步。
  陶渊明《饮酒》其八: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抚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间,何事绁尘羁!
  青松即渊明,渊明即青松,“语语自负,语语自怜“(温汝能《陶诗汇评》),诗人和青松融而为一了。
  又如杜甫的《三绝句》之二:门外鸬鹚去不来,沙头忽见眼相猜。自今已后知人意,一日须来一百回。
  诗人体贴鸬鹚那种欲近人又畏人的心情,向它表示亲近,欢迎它常来作客。诗人和鸬鹚达成了谅解,建立了友谊,他们的感情交融在一起。
  (摘编自袁行霈《中国古典诗歌的意境》)
  材料二:
  若论境与象的关系,首先应当承认境生于象,没有象就没有境。可是,境生于象只说到了问题的一个方面,还有另一个方面就是境超乎象。由象生成的境,并不是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情随境生”,是指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但生活中的某种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某种情感。
  B. 所谓“移情入境”,是指诗人带着某种强烈的情感,而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从而达到了统一。
  C. 所谓“物我情融”,是指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而诗人又善于体贴这种情感,从而物我相融。
  D. 没有象就没有境,所以“境生于象”;而由象生成的境,是生成境的象的升华,因此“境超乎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诗歌中,有的作品写出了诗人情意随客观物境的转换而变化的过程,这就是说诗人能体贴物情,物我情融。
  B. “一旦见景生情,触目兴叹;夺他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垒块。”说明诗人心中早有某种情感,只 原来没有自觉。
  C. 曾皙侍坐,借着对物境的描述来表达自己的情志,移情入境,意与境融,他的话虽不是诗,但已带有浓郁的诗意。
  D. 情胚与景媒交融契合产生诗的意境,但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传统,中国人借柳以示惜别,外国人就不一定如此。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证明“情随境生”的一项是(   )
  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B.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C.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D.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5. 中国古代诗歌“境超乎象”,有的意境形成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有的意境形成不借助意象的比喻或象征,请分别举例并加以分析。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诗人原本没有这种情感”错,原文 “这情固然是随境而生,但往往是原先就已有了,不过隐蔽着不很自觉而已”。
  B.“客观景物也带有这种情感”错,原文是“诗人带着强烈的主观感情接触外界的物境,把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又借着对物境的描写将它抒发出来,客观物境遂亦带上了诗人主观的情意”。
  C.“世间万物本身就带有某种情感”错,原文是“仿佛它们本身便具有性格和感情一样”“我们不妨把它们当成物境本身固有的性格和感情来看待”,可见万物本身不是真的带有某种情感。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迎春花开
  田光明
  程宏发是企业家。去年,他返乡投资创办了现代综合农业开发公司,种植花木、果蔬,发展生态农业。今年,为了家乡经济发展,公司扩大规模,他又与镇政府签订了合同,征用红岭小学的校园。
  程宏发手拿盖有镇政府红印的合同,来校园里准备施工,却被看守校园的校长王文治骂出了门。王文治是程宏发的启蒙老师,他骂学生理直气壮。他当了三十年的校长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