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华一中2025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910字。
2025届高三10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当为“虽由人作,宛若天开”。这种观点与我国古代著名的道家代表人物李耳的《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似。其意为真正灵巧优美的东西应是不作修饰的。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我们可以理解为那种高超的技艺,即通过人为的艺术加工之后并不露痕迹,而更显自然稚拙、富有生气,恰似天造。“这种巧是大巧,绝非一般的技巧、技能。一般的巧可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作为最好的巧,是对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大巧就是不巧,故在此老子以‘拙’来表达这种高度的巧。”
所谓的美在“自然”,其表现在工艺美术作品之上,即为造物材料的天然性、无毒无害、绿色环保,不逆自然之法。在其装饰方面,切不可为装饰而装饰,忽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也不可一味地重视功能性,忽视其本身的材料、造型的特殊美感。如,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一种整体写意的表现手法,巧妙利用石材的天然形貌,因势造型。虎的身躯借助了石料自然起伏的形态变化。虎身蜷曲的毛皮则是石料天然的纹理,斑纹则运用线刻手法刻出,线条明快、简练自然,整体气势磅礴,再现了猛虎伏击时的精彩瞬间。
中国古代文人骚客喜欢吟诗作赋,以抒发胸中之情。如,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里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等一些具体的物象,这些物象联合起来,含蓄深挚地表达了“天涯沦落人”的凄寂、苦闷和无法解脱的“断肠”之情。这种平淡中见真情、朴素中见深刻的手法,体现的正是一种“大巧若拙”之美,是美在枯槁的朴素的表现。吴鸣的《大语系列》,其创作融合传统紫砂造型工艺,运用单纯的划痕纹理来演绎现代性的装饰手法,风格朴素,单纯自然。这种枯槁朴素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涉及对作品精神性的分析。
中国艺术推崇老境,老境也是一种拙。也可以这样说,老境是对婴儿般活力的恢复,是对生命童稚气的回归。“老”,在中国美学和艺术中代表一种崇高的艺术境界。然而,与“老”相对的则是“嫩”,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由嫩到老的一个过程,技术技巧亦然。老境意味着成熟和天全、绚烂和厚重、苍茫和古拙。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则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但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使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当然,自然之美、枯槁之美、老境之美表现在工艺美术领域均有其独特的面貌,但对它们的再认识有助于今后相关工艺美术作品的创作与革新,也凸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当代生活中的重要性,为传统文化植根于现实生活提供了一个参考。
(摘编自郭明《浅析“大巧若拙”的工艺美学思想》)
材料二:
“巧”和“拙”在本义上是一对反义词,在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中得到了辩证的统一。《老子》: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王弼注:“大巧因自然以成器,不造为异端,故若拙也。”也就是说,“大巧”之所以为“大巧”,其核心和本质在于遵循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和状态,而不是人为地破坏事物固有的属性,即“不造异端”。而“拙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代计成在《园冶》一书中曾讲到的中国古代造物的最高境界与《老子》中“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的美学观点相通。
B.老子所谓的“大巧若拙”,这种巧是大巧,难以凭借人工的力量达到,而大巧是对最一般的巧的超越,它是绝对的巧,完美的巧。
C.这种老境之美,在工艺美术领域,指的是一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而这种历史感和沧桑感能够使艺术作品焕发出盎然的生命力。
D.老子哲学观的核心是“道”,将“道”与“自然”相联系,老子所谓“自然”不仅仅是自然界,更是指“自然而然”,顺应万物的天性。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西汉霍去病墓前的《伏虎》石雕采用了整体写意的手法,这种整体写意呈现出自然美,既重视功能本体的重要性,又重视其材料的本身造型。
B.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里因罗列了枯藤、老树、乌鸦、古道、西风、瘦马、人家的物象,才呈现了一种拙而枯槁之美。
C.“拙”离不开“巧”,它以人为之“巧”为基础,同时又是对人为之“巧”的超越与升华。因此,“拙”是一种“大巧”和“天巧”。
D.“巧”和“拙”其实并不对立,它们的实质其实都是追求彰显朴素、简淡、纯真的自然之美,保持自然规律,保持事物本来的面貌与状态。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论证材料二第一段的论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养生主》中的庖丁解牛时“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B.中国传统医药老字号“同仁堂”有条祖训——“取其地,采其时,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
C.谢榛在《四溟诗话》里曾言,《鹤林玉露》曰:“诗惟拙句最难,至于拙,则浑然天成,工巧不足言矣。”
D.苏轼在《拟孙权答曹操书》中言:“刘备之兵虽少,然仆观其为人,拙于攻取,巧于驭人,有汉高祖之余风。”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结构。(4分)
5.严羽赞:“盛唐人有似拙而非拙之处,如孟浩然是也。”请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孟浩然的《裴司士员司户见寻》这首诗的“似拙非拙”之处。(6分)
府僚能枉驾,家酝复新开。
落日池上酌,清风松下来。
厨人具鸡黍,稚子摘杨梅。
谁道山公醉,犹能骑马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长明灯
春阴的下午,吉光屯唯一的茶馆子里的空气又有些紧张了,人们的耳朵里,仿佛还留着一种微细沉实的声息——“熄掉他罢!”
“还是这样么?”三角脸的拿起茶碗,问。
“听说,还是这样,”方头说,“还是尽说‘熄掉他熄掉他’。眼光也越加发闪了。见鬼!这是我们屯上的一个大害。我们倒应该想个法子来除掉他!”
“除掉他,算什么一回事。他不过是一个……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