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31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0 19:45:5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2 总计:7
  • 下载点数: 3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9560字。

  河南省信阳市2024-2025学年普通高中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等考生信息填写在答题卡上,并用2B铅
  笔将准考证号填涂在相应位置。
  2.选择题答案使用2B铅笔填涂,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非选择题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黑色线框)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第I卷阅读题(共72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新一代的人工智能已经可以深度学习一切现有的文学文本,并在此基础上计算出不同作家的用词喜好、句式句法、行文风格,以此派生出风格相近的作品。可以说,经过算法的持续迭代和优化,人工智能技术处理语言本质、叙事规律的效能将持续逼近甚至超越人类作家。但这种写作技术层面的臻于至美,绝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也远未探及文学性之根本。
  一流的文学作品,绝不是靠一套悬浮的语词和绝对的理性逻辑就能简单完成的文字游戏。那些伏脉于历史褶皱深处沉甸甸的细节,那些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才是其要义所在。近来鲁迅笔下诸多的人物形象在互联网上不断掀起讨论,便足以显现出文学经典所具有的跨时代、跨媒介、破圈层的能量。作家正是有着对社会关系的深刻洞见、对他者的热忱关切,才能以如此这般简洁克制的文字直击人心,精准塑造出孔乙己、闰土、阿Q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状态。反观人工智能写作,人工智能技术在诞生之时,就是工具导向性的。生成式人工智能的
  人机交互模式更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是制定算法法则、下达指令、具有主体性的一方。人工智能只需要扮演执行指令的助手,服从并完成指令任务。因此,人工智能的动机并不在于自我表达,而只是在预训练素材的基础上,对操纵者作出符合程序化的回应。同样,它也不能真正理解自己生产的语言。
  再者,人工智能生成文本时更无法依凭自身的情感体验、历史经验驾驭文学数据库。这直接导致人工智能写作的内容高度机械化、同质化,难以产生鲜活的现实关切,也无法在实际意义上促成一种具有真实情感、辩证思想、伦理意义的“新文学”的迭变。即便脑机接口技术已经实现阶段性突破,人工智能也初步具备了读取人类脑电活动并将其转换为数据信息的能力,但人工智能技术的根基还是在于人类驱动。它仍旧是一种通过对人类思维的模拟,拓展人类潜能的辅助工具。
  如果没有设计者加以引导和管束,人工智能将一味追求热门题材,不断加强同质化的文学数据,濯洗甚至筛除异质化元素,最终再以程式化的方式输出文学产品。当人工智能与人类作家逐步相互模仿、人工智能写作开始自我重复,当人类悄无声息地以算法技术研判语言、以数理逻辑衡量文学,这将是对文学本真性最为严重的威胁。长此以往,文学创作终将充斥着算法偏见以及对边缘性文体的倾轧,更多单向度、媚俗化、流于表象的作品将构成文学的主流。届时,我们势必面临语言简化、认知偏狭、个性消弭乃至主体性沉溺的危机。
  (摘自马晓炎《写作技术的臻于至美不是文学的终极旨归》)
  材料二:
  不久前,文生视频大模型创作的《雨后的东京街头》震惊世人;用AI音乐生成类工具创作音乐,让一个不懂音乐的人也能将菜谱配上旋律成为朗朗上口的歌曲……忽然拉低的创作门槛,让过去高不可攀的艺术创作变得简单轻松,作品也触手可及。
  人工智能创作神器布局的艺术风口正呼唤一个艺术新时代的到来,而当一种智能工具从“技术手段”发展到“创作伴侣”再升级为“艺术主人”时,我们一方面为新锐技术的创作潜能而欣喜,同时也需要对人工智能带来的艺术隐忧保持清醒的认知。
  “硅基生命”则让AI创作“本体失根”,拟主体没有源自生命体实践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没有王夫之所说的“身之所历,目之所见”的“铁门限”,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历史镜像、时代精神、生活阅历均无从谈起。用于AI大模型的数据不过是“二手生活”而非“肉身经验”,其表达的“知情意”来自“他者投喂”而不是自己的“生命历险”,这就颠覆了文艺创作“躬身成文”“艺以明志”的创作原则,斩断了作品和艺术家之间有关社会的、历史的、生命的有机联系,势必会抽空艺术存在的意义。因而,没有生命体验,缺少肉身感知,是AI创作的致命缺陷,其所带来的“情感虚置”和“意义缺席”将成为AI创作确证自身艺术性的巨大挑战。
  基于上述两个原因,还将导致AI创作的另一个更重要的局限——缺少艺术原创力。生成式人工智能提供的答案是从已有的语料资源中依据算法逻辑匹配而来,是“借”用前人的知识产权资源而巧置选择的结果。换句话说,它可以根据人的信息“投喂”和大数据预训练,完成从“1”到“99”的拓展,却难以实现从“0”到“1”的突破,这在艺术创作中表现得更为明显。
  譬如,仅靠技术智能,要产生AI莎士比亚、AI卡夫卡,不过是痴人说梦。艺术来自生活,AI艺术来自语料库;艺术家用灵魂创作,AI用程序表达;艺术的“根”源于人生与人性的生命体验,而AI创作则是冷冰冰的“无痛操作”。正因如此,如果没有历史先贤的引领,人工智能领悟不了屈原“香草美人”的象征,洞察不了《红楼梦》“好了歌”的寓意。如果用智能机器人代替阿姆斯特朗首次登上月球,它不会有任何发自内心的欣喜与自豪,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也正是“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的原因。
  (摘编自欧阳友权《人工智能创作的艺术隐忧和伦理边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作品中的细节以及触动人心的人物形象都是人工智能无法创造出来的。
  B.人工智能技术创作文学作品时,极为依赖人类提供的数据库以及程序训练。
  C.人工智能让艺术创作垂手可及,但其作品可能会面临艺术价值不足的问题。
  D.嫦娥的月亮比阿姆斯特朗的月亮更有魅力主要是从艺术原创力角度分析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AI能创作出与卡夫卡行文风格相似的作品,但它无法对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产生悲悯。
  B.人类作家能够在现有文学经验的基础上融合自己的生命体验促成一种新文学的迭变。
  C.如果让人工智能创作一部语料资源库中未包含的全新小说形式,它基本上难以完成。
  D.因缺少生活和生命体验,AI创作的艺术作品在构图、色彩、抽象等方面不如人类。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中文逍遥大模型基于创作者的想法灵感,可实现一键生成万字,一张图写一部小说,一次读懂100万字小说。
  B.在AI生成的故事中,出现了邹忌为保住权势富贵而出卖小妾、为孩子买橘子的父亲在月台摔倒暴毙的情节。
  C.智能创作系统“阿里编编”可以让大批影视剧的创作实现“套路化”的批量生产,进而省人工,省资金。
  D.人工智能“微软小冰”正式推出自己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但内容仍是对传统诗歌意象的堆叠整理。
  4.文本二中使用了大量引号,请以第三段为例,简要分析其在行文中的论述效果。(4分)
  5.新时代的人工智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甚至可以写文章,写的文章可能比人类写
  的更厉害。因此,有些人担心人工智能会逐渐取代包括作家在内的文艺工作岗位。请结合材
  料谈谈你的看法。(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老人与黄牛
  赵有年
  惊蛰过后,终于下了一场雨夹雪,干燥的山野湿润了。
  雨雪霏霏,飘落到辽阔的田野和山谷里,这里瞬间有了一股生气。干燥了一冬的田野,如同炒面里添加了新鲜的酥油拌成的糌粑,到处湿漉漉、油汪汪的。空气里弥漫着泥土和芳草的清香,那新鲜的空气使人心旷神怡。恰逢春日,一缕春风,一树杏花,一派春光。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