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驻马店市新蔡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试卷 / 高考模拟试卷
  • 文件类型: docx
  • 资源大小: 65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24/10/25 15:02:47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3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7100字。

  高三2024年10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还体现在标语、歌曲与戏剧上。新的阶层、新的政治力量一定会想方设法寻找与制造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当时的红军没有大众媒体阵地,贴标语、发传单就是红军的新媒体手段与自媒体矩阵。在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下,共产党、红军运用这些更接地气的新媒体和自媒体,与作为弱势群体的劳苦大众有了更亲密的接触。
  红军的标语充分表现出与弱势群体的连接:“红军是为穷人找饭吃、找衣穿的军队”“红军不拿群众一点东西”“取消一切苛捐杂税”“取消国民党的一切苛捐杂税、焚烧田契借约”“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房屋森林农具,分给贫苦的农民”……
  在红色经典的传播中,歌曲发挥了它不可比拟的传播作用,因为即使认不得字的人也会唱歌。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松花江上》这首歌,抗日的全面动员会是什么状况。土地革命时期的红歌,比如《还我地来还我田》《劳苦工农翻身》,歌名就直击人心。脸炙人口的《十送红军》,没有用“红军做了什么”的主动语态,而是用了被动语态,这种“被动语态传播法”将送别红军的情感表达得千回百转。人民群众成为弱传播的主体,特别是“送别”这个场景,让这首歌超越时代、经久传唱。
  抗战时期的红歌经典不得不提《黄河大合唱》。《黄河大合唱》不是一曲气势磅礴的大作吗?它怎么是弱传播呢?其实,以是否有力量、是否柔和来判断是不是弱传播,曲解了舆论的弱定理。弱者在舆论中的表达恰恰是有力量的,这就是生活中的弱势群体会成为舆论中的强势群体的应有之义。弱定理提醒我们的是,如果没有“弱连接”或“弱处理”的强传播,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那种以势压人的强势传播得不到认同,所以没有舆论力量。而弱传播形成的舆论聚集,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
  《黄河大合唱》赞美黄河的伟大力量与民族的伟大精神,但歌曲一开始却并没有直接着墨于黄河的雄浑气势与民族的灿烂文化,甚至没有直接引入抗战的英雄主题。其第一乐章意味深长地采用了《黄河船夫曲》,把最底层的船夫拼着性命和惊涛骇浪搏战的情景再现,在此起彼伏的“划哟”“划哟”声中,中华民族不畏强暴的精神获得广泛认同。《黄河船夫曲》也成为各种大合唱最喜欢表演的经典曲目之一。
  延安时期,红色经典传播不仅有标语、歌曲,还有了更高级的艺术形式--戏剧。《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在舆论认同中,“拥抱最爱”与“去除最恨”是巅峰的情感传播。《白毛女》同时唤醒了千百万人的最爱与最恨,每一个底层人民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最爱的“喜儿”,也都有一个“夺爱之仇”的“黄世仁”。据说当时观看《白毛女》,部队要求战士不能带枪,担心有人入戏太深,很可能拔枪射杀扮演黄世仁的演员。没有什么比仇恨更能聚集人心,没有什么比消灭仇敌更能释放能量。“同仇敌忾”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而《白毛女》“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高度,更把观众的爱恨能量转化为对新社会、新中国美好生活的向往。
  舆论是弱者的武器,好评与差评是弱者最后的传播武器。强者可以剥夺弱者的一切,但剥夺不了弱者的评价。弱者的点费与差评是最具杀伤力的舆论形式,过去我们往往把它笼统地称为“民意”。
  解放战争期间,永远不会忘记这样的场景,那就是老百姓自发地给出征的人民子弟兵塞鸡蛋。谁都知道在穷苦人家鸡蛋意味着什么。父亲告诉我,在困难时期,半个鸡蛋救了他一条命。记得过去要离家出远门时,母亲就会提前煮好几个鸡蛋。当一个个穷苦人把给儿子送行的东西塞给一支军队,你就可以从中感受到这支队伍从弱传播中汲取了多大的力量。
  当时的国民党不懂这个道理,后来到了台湾还是不懂。其实不仅是政党传播,所有的传播都要明白:弱传播的最高境界不是强者给弱者送礼物,而是弱者主动给强者送礼物。能不能让老百姓心甘情愿主动“送鸡蛋”,是检验弱传播是否达到最高境界的试金石。老百姓的“鸡蛋”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面对国民党的层层宣传管控,共产党、红军另辟蹊径,找到了不被传统秩序管控的新媒体。
  B. 红军的标语通俗易懂、一目了然、寅苦大众能很清晰地判断出红军是来帮助自己的革命军队。
  C. 弱定理认为,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而以情感表达激发舆论能量,引发共鸣。
  D. 在生活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老百姓给子弟兵送鸡蛋,这表明了人民的爱憎态度及弱传播的力量。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首歌用“被动语态”可以表现细腻的情感,比用“主动语态”成为经典的可能性大。
  B. 《白毛女》创造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奇迹,主要是因为它采用了戏剧这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
  C. 能否将民心传播出来、民意动员起来,是衡量一个政党传播能力和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
  D. 只要认真分析中国共产党的红色传播实践,就能真实还原共产党艰难创业的历史路径。
  3. 下列选项,最能体现第四段关于“弱传播”观点的一项是(   )
  A. 20世纪前期的工人阶级只要听到《国际歌》那熟悉的旋律、雄壮而嘹亮的歌声,就能找到自己的朋友和同志。
  B. 汉朝丝绸之路的开辟,通过商贸交流促进了不同民族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融合,成为历史佳话。
  C. 大型企业着力于科研,成功研制出新款产品,又通过大规模广告宣传,迅速占领市场,并建立了品牌忠诚度。
  D. 一位备受尊敬的知名演员在重要的国际电影节颁奖典礼上慷慨激昂的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4. 本文在举例论证红色经典歌曲的弱传播时,有详有略。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5. 红色经典的弱传播是政治传播学不可多得的成功范例。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其成功的秘诀。
  【解析】
  【导语】这篇文章通过分析红色经典的传播方式,揭示了“弱传播”在政治传播中的重要性。文章以红军标语、红色歌曲和戏剧《白毛女》为例,展示了共产党如何通过接地气的传播手段,与劳苦大众建立情感连接,激发舆论能量。文章强调,弱传播的力量在于争取认同,形成舆论聚集,从而推动社会变革。通过对红色经典传播的深入探讨,文章总结了共产党成功的历史经验,具有较高的学术和实践价值。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C.“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错误,原文第四段中“无论是眼泪还是怒火,都有巨大的能量”,虽然强调了情感的巨大作用,但没有否定弱者声音需要理性认同支撑。从“舆论是靠争取认同来取得力量的,只有争取认同,才能推动关注的聚集”也可看出,文中没有“舆论中的弱者声音不寻求理性认同支撑”这一意思。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C。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09年,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在研究欧洲某处的地震记录时发现,地震纵波的参数在地表下50千米深度处显著改变。他认为这是地质结构在此处急剧变化所致。后来人们证实。该突变面在全球普遍存在,并将其命名为“莫霍面”。界面以上的区域称为地壳,界面以下的区域称为地幔。
  随后几十年间,关于莫霍面的结构形态和物质组成。再无革命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