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菏泽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2340字。
高三语文试题
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自新诗诞生之始,诗歌语言问题便成为其先天不足的一个典型症结。由于取代文言的白话乃借用西方语法结构而成形,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各种发展隐患。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不断有诗人和学者意识到诗歌语言的问题,但由于他们长期囿于“语言工具论”的认知范畴,将诗歌语言视为新诗的工具或载体,因而未能发现汉语作为诗歌语言的本体特征。直至世纪之交,众多学者从语言哲学视角和语言本体层面进行探究,才重新发现了“汉语性”的重要性。
那么,何为“汉语性”?对此,不同的诗人和学者怀揣不同的阐释与认知。学者曹顺庆曾指出,所谓“汉语性”,“不是一个语言学概念,而是一个文化学概念”,“不只是指表达层面的东西,而是指以语言为标志的民族文化的建构汉语”,他认为“汉语性”在语体层面上是指汉语传统所独有的直觉穿透性、直接呈象性、形态不确定性以及文体、表达的高度丰富性和灵活性等。诗人欧阳江河则指出:“如何界定‘汉语性’,不仅是工具理性问题、操作问题、表达或传播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心灵问题。”曹顺庆、欧阳江河都是从语言本体论而非“工具论”出发,对“汉语性”进行界定,虽然基本道明了“汉语性”的范畴界限,但内涵所指却并不明确。其他学者在使用“汉语性”的概念时亦大都模糊难定,其界限与内涵常与其他特点枝蔓纠缠,缺乏明晰的界定与指涉范畴。其实,“汉语性”是汉语区别于其他语种的典型特征,其核心内涵涵盖了诗性、直觉性、典雅性、意象性、含蓄性、简约性、音乐性等特征,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对“汉语性”的探讨与发掘均是围绕此核心内涵展开。值得注意的是,“汉语性”的内涵丰富博厚,因而诗人和学者们从古典诗传统中所再发现的“汉语性”表征不尽相同,各自的阐释与认知亦各有千秋。
在古典诗词向新诗的转变中,从“文言”到“白话”的诗歌语言变革是最显而易见的变化。在新诗发展的百余年历程中,诗歌语言依然处于不断的衍变中,“白话”“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导致新诗语言不断滑入“非诗”的质疑。究其根源,都可归结为“汉语性”的缺席。毋庸讳言,“汉语性”的缺席已成为百余年新诗发展历程中的一个“不良传统”。无论是从“文言”到“白话”的语言变革,还是“口语”对“现代汉语”的侵占,语言都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从而导致新诗的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
毋庸置疑,“汉语性”是古代诗歌语言与现代诗歌语言之间共通的一脉重要诗学传统,新世纪以来的诗人和学者已经意识到其缺失所带来的困境,并从古典诗传统中重新发现了“汉语性”传统。那么,如何在新世纪新诗中重构“汉语性”?显然,新诗语言不可能沿袭、复制古代诗歌语言的“汉语性”,而应建构“新”的具有“现代性”的“汉语性”。
(摘编自罗小凤《新世纪新诗对“汉语性”传统的再发现与重构》)
材料二:
20世纪初,当汉语诗歌以汉语新诗的面目呈现在世人面前时,一如孱弱的初生婴儿,她曾经所拥有的大红大紫遭致了声声非议,无论是文体本身还是承载的主题,在读者那里,汉语新诗都显得孱弱不堪。其实,隐藏在这些非议背后的是人们对汉语诗歌的更大期待,按照人们能够接受和期望的情感逻辑,汉语新诗应该拥有古典汉语诗歌所难以企及的成就,因为在至今仍然信奉进化论的国人眼里,汉语新诗是“现代的”!
就情感取向来说,汉语新诗确如其他类型的社会文化形态一样积极投身于“现代化”身份建构的浪潮中,唯恐被遗忘,但也正是这种来自“除旧布新”的更迭恐惧造就了汉语新诗的茫然无措,在时间面前,汉语新诗成为“拔苗助长”的病弱小草,苍白而柔弱。无论如何,汉语新诗似乎不应该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汉语新诗诞生之初借鉴西方的语法结构,因而新诗一开始便在语言上埋下了诸多隐患。
B.在汉语新诗发展中,众多学者对诗歌语言的认知一直没有摆脱“工具论”的影响,对“汉语性”缺少明确界定。
C.语言被视为“工具”而非诗之本体,导致“汉语”本身的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而无法构建真正的诗语,使新诗发展一直陷入“汉语性”缺席的迷途。
D.相较于西方的拼音文字,形意结合的汉字拥有独特的优势,凭借其天生的隐喻性,能轻松阐释许多哲学的命题。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正确认识“汉语性”的本体特征,对于汉语新诗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B.“汉语性”的内涵丰富,众多学者对它的阐释与认知出现了不同的理解。
C.新诗“汉语性”被解构消弭,说明“白话”能否取代“文言”是需要商榷的。
D.传统汉语诗歌具有诗史的传统,而这一点应是汉语新诗要学习和继承的。
3.下列选项属于材料一中汉语新诗“汉语性”缺席原因的一项是(3分)( )
A.人们对汉语新诗过高的期待远远超出了其发展的实际。
B.很多专家学者对汉语新诗“汉语性”的阐释缺少明确性。
C.在创作上有些汉语新诗的语言呈现大众化、口语化的特点。
D.缺少从哲学角度对汉语新诗进行理性认知的结构体系建构。
4.材料二在阐述20世纪初汉语新诗的状况时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试举例并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请根据材料谈谈如何使汉语新诗走出所面临的困境。(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召唤
肖复兴
在我的印象中,父亲胆子很小,一直到他去世,都活得谨小慎微,树上掉片树叶都要躲着,生怕砸着自己的脑袋。长大以后,当我知道父亲的一些事情之后,对父亲的印象有所改变。
父亲很年轻的时候就独自一人离开家乡河北沧县,跑到天津去学织地毯。我的爷爷当过乡间的私塾先生,略有文化,他有两个孩子,一个是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