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济南市莱芜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语文试题(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2题,约19250字。
高一上学期阶段检测
语 文 试 题
2023.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而在我们中国“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②这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不同,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愈推愈远,愈推愈薄,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以亲属关系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的每一个网络有个“己”作为中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同。
④在乡土社会里,地缘关系也是如此。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做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这和我们的亲属圈子是一样的。像贾家在鼎盛时期,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就更多了,什么宝琴、岫云,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团。到极端时,可以像苏秦潦倒归来,“妻不以为夫,嫂不以为叔”。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也特别对世态炎凉有感触。
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们所愿意交出的一分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己”作为中心的主义。
(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有删改)
材料二:
①中国古代乡村社会普遍存在的祠堂,是古代中国人慎终追远的重要场所,彰显着“敬宗收族、亲亲有爱”的礼之精神。祠堂以血缘之基,融道德、信仰、礼三者于一体,规范礼制,聚族祭祀先人,团结族人,表达共同的精神寄托。
②祠堂的功能之一是祭祀宗族祖先或先贤。祠堂祭祀有多种,有季祭、节祭等。不管豪门或寒族,对祭祀都十分重视,仪式庄严,礼节隆重。祭祀先人是为了
1. 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家庭与西洋家庭的结构不同在于中国的家庭不是一个人员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会随着中心势力大小伸缩。
B. 中国家庭的亲属关系是通过生育和婚姻所发生的可包括无数人的社会关系,每个社会关系网络中都有一个“己”作为中心,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
C. 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
D. 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自我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个人主义”。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从亲缘和地缘两方面说明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特点是差序格局。
B. 材料二从祠堂的动文化(祭祀)与静文化(建筑装饰)两方面说明了祠堂的功能。
C. 材料一中“一捆柴”和“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都运用了比喻,使说理形象生动。
D. 材料二的第三段与材料一的第四段都是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来证明中心论点
3. 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祠堂以血缘为基础,对于中国人来说,它是一个有着重要地位的场所,祠堂融道德、信仰、儒家思想三者于一体,蕴含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寄托。
B. 祠堂祭祀的时候,犯错的族人要受到告诫和惩罚。祭毕,后辈要向前辈行礼,族人之间相互行礼,这些隆重庄严的仪式强化了家族内部的向心力,体现了传统伦理家族观念。
C. 网络的普及让传统社会中面对面的交流变成了虚拟性、开放性的交流,从而彻底淡化了差序格局中的等级观念。
D. 只要我们正确认识差序格局,逐渐淡化它对人们的负面影响,从而促使其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就一定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强国梦。
4. 概括材料三的论证结构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5. 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传统社会中的“差序格局”的利弊。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每个中心都不同,并且互不交叉”中的“互不交叉”说法错误。从材料一中第二段“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可以推知,它们之间是有交叉的。
C.“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格局是‘同心圆波纹式’的差序格局,处于不同波纹上的人与中心势力之间有亲疏远近之别”说法错误。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是因为差序格局的伸缩性,而不是人与人之间的远近亲疏。
D.“个人主义”和“自我主义”位置颠倒。应是中国传统思想里缺乏那种以平等观念及宪法观念为基础的“个人主义”,我们信奉的是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的“自我主义”。
故选A。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奶奶的火车梦
刘林波
那时,他还是嘴边刚长出毛绒绒胡子的愣头小伙子,她还是八月苹果一样未成熟的青涩少女。
一个初夏的下午,社员们把晒好的小麦刚入了囤,光坦的晒麦场就像刚烙完饼的平底锅,散发出热乎乎的香气。别急,好戏即将开始,社员们你一团我一伙地聚在晒麦场周围的麦秸垛下休息,有人耐不住了,喊:“开火车了!”
一辆,两辆,三辆……汉子们把干活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