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25届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3(解析版)
- 资源简介:
共23题,约18590字。
浙江省2025届高考高三模拟考试语文试题3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Ⅰ(17分)
材料一:
中国古代园林是文人读书治学的场地、修身养性的乐土、结社雅集的处所和文学创作的基地。园林的文学书写种类多样,异彩纷呈。园林中的建筑题名、匾额、对联等或取材于名诗文,或出自文人之手。文学史上众多美文意境与文学家的高雅情致,皆成为中国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拙政园来源于《归园田居》的“守拙归园田”;拙政园的留听阁用李商隐“留得枯荷听雨声”的诗意。园林散文、题园诗赋是古典文学与园林的另一种结合形式,如《阿房宫赋》《醉翁亭记》等都是流传千古的名篇。汤显祖笔下的“牡丹亭”和曹雪芹笔下“大观园”更是将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推向了高潮。
(摘编自袁圆《从<红楼梦>大观园看中国古代园林的文学书写》)
材料二:
以自然风景著称的古典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真实地摹写了自然山水之美。然而作为一种艺术,园林不是机械地照搬自然,而是经过艺术的再创造,从而表达造园家的主观情思和理想真实。欣赏园林,即欣赏园林表现出的造园家的审美情趣,及由此情此景交融形成的抒情意境。造园家组织安排山水建筑所用到的物质的线条、体形、质感和色彩,是自然符号;而园林风景的题名、匾额、楹联等,应用的是文字形式的诗句词章,是人为符号。
遍布我国大江南北的风景区和园林,历来都用简练的诗一般的文字点明景题,如西湖十景、承德避暑山庄的七十二景等,犹如西方公认的“标题音乐”,这种诗与自然风景的结合是我国造园艺术家独创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标题风景”。只要说出它的景名,游历过的观赏者心中就会浮现出一幅形象的图画,可见题名在风景欣赏中的强化作用。自然美所引起的联想和想象有很大的偶然性和主观随意性,由于出身、经历、文化水平、艺术修养不同,各人对景色的理解和欣赏有很大的差异。而园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古代园林为文人提供文学创作的基地,同时文人的高雅情致与美文意境也成为古代园林的造景依据。
B.造园家造园时通过题名、匾额、对联等文学书写形式,使物质与精神互为生发,相得益彰,较好地表现出造园家的审美情趣。
C.拙政园的“拙政”源自“守拙归园田”,这个命名也意味着“人为符号”对“自然符号”所组成的园林景色进行了鉴定。
D.《红楼梦》第十七回中关于匾额和对联命名的记述,展现了园林命名不仅要有细致的审思,还要追求文辞华美。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园林创作中以诗概括意境,据此推敲具体风景的布置,这与诗歌创作中选择意象表现意境有相通之处。
B.游客对园林景色的观赏会受到自身经历和文化修养等的影响,产生不同的观感,这是命名题对带有强制性的原因之一。
C.构园物质的线条、体形等自然符号很难完全地表情达意,因此需要用题名和匾额等人工符号来直接接近自然符号,弥补它的不足。
D.拙政园的远香堂和留听阁,均为赏荷之处,虽题名不同,但都能使游者入其地,览景而生情,增加审美感受。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中国园林的文学书写”的一项是( )(3分)
A.古典园林中洞门有种“穿越”性,“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与古人造园反复借用的“桃花源”意境有关。
B.拙政园的与谁同坐轩源自宋朝苏东坡的词“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将游者与风月融为一体。
C.苏州名园狮子林正厅里的《五松图》,苍劲青翠,正好与园内松景对应,体现了狮子林的设计者之一元代著名画家倪瓒卓尔不群的魅力。
D.扬州个园假山上的住秋阁前题有郑板桥所题楹联“秋从夏雨声中入,春在梅花蕊上寻”,巧妙道出四季景色变幻和光阴流转,可见园主的妙思和情趣。
4.请分析材料二画横线的两处短语在文段中的作用。(3分)
5.材料三中桥上亭的拟名先是“翼然”,后改拟为“泻玉”,最后改拟为“沁芳”。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对三个名称进行评价和分析。(5分)
【解析】
文章探讨了中国古代园林与文学的密切关系。材料一强调园林作为文人精神栖息地,通过文学意境造景。材料二从园林创作的艺术层面出发,展示了如何通过题名、匾额等提升园林的审美意境。材料三用《红楼梦》实例,体现了园林命名的审美考究及文字表达的雅致与丰富。这三者共同揭示了园林是一种融自然与人文于一体的综合艺术。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还要追求文辞华美”错误,曲解文意,无中生有,材料三中众人给匾额题名,或直接移用,或借鉴化用,或根据情境独创,说明园林命名要有细致的审思,文辞不能粗陋,但也没有说是“追求华美”,园林命名以切景、含蓄、文雅为上。
故选D。
(二)现代文阅读Ⅱ(18分)
文本一:
顽石之歌
管桦
在行进的路途中,我曾到曹雪芹隐居过的北京西山,作了片刻停留。
我邀了我的灵魂,在深谷中古老的岩石间荒废的羊肠小径上追寻这位伟大作家心灵的足迹。阵雨刚刚停息,远处横迤着红色枫树的山峦,仍在茫茫烟雨中。近处,有几片云残存在明亮的天空里。山谷的上空,云雀飞到那遥远的高处流入天际,只有声音留在空中。云雀像是曾经常常在这里闲游的《红楼梦》的作者那样,放怀一切地高歌自己的“顽石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