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硕士生古汉语水平对比——岳飞的尴尬:“耳”=耳朵?
作者:林少华 时间:2007/4/16 18:30:07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39
于是我在出试题上面打主意。比如明明主攻外国文学,却要出一道古汉语题,年年如此。不过并非先秦两汉那样更古的古文,而大体是唐宋八大家的,尤以两宋名篇为主。去年出的是岳飞《五岳祠盟记》,要求译成白话文。全文不到二百字,其中有句云:“今又提一旅孤军,振起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难吗?我看没多难,基本是白给的便宜。不料数十名考生,有不少人不愿意捡这个便宜。一名考生独辟蹊径,居然把最后一句译为“恨不能够让一匹马回过耳朵”。这无论如何也太幽默了,看得我不由偷着乐。不言而喻,此“耳”并非马耳牛耳猪耳之耳,乃常见文言虚词。如“前言戏之耳”、“聊博一笑耳”,为“而已”合音;又如“不死则已,死即举大名耳”,“吾无望焉耳”,表示肯定,其用同“矣”。
阅完硕士生试卷不久,无意中见到了日本“国文”高考试卷。其中有一道“汉文”题,选自刘向《说苑》。不长,照录如下:
车成,题金千镒,立之于殿下,令群臣得观焉。田差三过而不一顾。平公作色大怒,问田差:“尔三过而不一顾,何为也?”田差对曰:“臣闻说天下者以天下,说诸候者以国,说大夫者以官,说士者以事,说农夫者以食,说妇姑者以织。桀以奢亡,纣以淫败。是以不敢顾也。”平公曰:“善。”乃命左右曰:“去车。”
试题设问也有一定难度,如问“何为也”、“是以”作何解,如问平公何以“作色大怒”,如问“说诸候以国”等句之意。显然,无论文章本身的难度和设问的难度都在我出的岳飞文之上。何况人家是高中生考大学,我们是大学生考研究生,人家是外国人读解西汉刘向并非常见之文,我们是翻译自家的南宋岳飞相对浅近之章。日本高中生考的如何我不知道,结果无从比较。即使都考满分,也绝不能说他们比我们的大学生古文水平还高,但事情毕竟发人深省。
近年来关于高中语文课本中的古文比重问题有过争论。有人主张一篇古文也不收入,理由是古文没用,纯属浪费时间。那么我倒要问一问,日本人学“汉文”又有何用?而且此题占语文试卷总分的25%,我那道题才占10%。日本人傻吗?肯定不傻,他们知道日本文化源于中国文化即中国古籍(“汉文”),他们不愿意丢掉自己文化的根,以期保住文化底蕴,保住国民情怀和思想的纵深度。而对于国人,除了这种文化传承上的宏大功用,还有日常性实际功用。那就是对提高中文表达能力有用,对理解和翻译外国文学有用,这也正是我招日本文学研究生而要大致测试古汉语水准的用意所在。
吾国古代,诗与歌一体,文与歌一家。古人为文,除却立意之美,即求韵律之美。平仄藏闪,抑扬转合,倾珠泻玉,铿锵悦耳。读之如风行水面,坂上走丸,给人一种妙不可言的快感。闲来翻阅古文,过目默诵之间,偶得灵丹一粒,即可点铁成金,而令谈吐焕彩,文章生辉。所谓无用之说,不知由何得来。
所以我偏爱古文,课堂上也不时提醒年轻学子别只顾外来洋文而忘了家传古文。今天接新班,开学第一堂课我便乘机提起四部古典名著。“四部全读过的请举手!”结果在座四十人无一人举手。减至三部,有一人举手,减至两部,有三人举手,最后减至一部,约有十人举手。于是我想起余光中一句话:“当你的情人已改名玛丽,你怎能送她一首菩萨蛮?”而我想说:当你的学生只懂外文,你怎么教他翻译?
[附录]
五岳祠盟记
自中原板荡,夷狄交侵,余发愤河朔,起自相台,总发从军,历二百余战,虽未能远入荒夷,洗荡巢穴,亦且快国仇之万一。今又提一旅孤军,振兴宜兴、建康之城,一鼓败虏,恨未能使匹马不回耳。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嗣当激励士卒,功期再战。北踰沙漠,蹀血虏廷,尽屠夷种,迎二圣归京阙,取故地上版图,朝廷无虞,主上奠枕,余之愿也。
河朔岳飞题。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