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偏义复词教学补

  • 手机网页: 浏览手机版
  • 资源类别: 人教版 / 高中素材 / 高考专项素材
  • 文件类型: doc
  • 资源大小: 28 KB
  • 资源评级:
  • 更新时间: 2003/11/28 12:02:00
  • 资源来源: 会员转发
  • 下载情况: 本月:1 总计:119
  • 下载点数: 1 下载点  如何增加下载点
  •  传统下载

资源简介:
古汉语偏义复词教学补遗<br>
<br>
<br>
唤起我萌发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进行偏义复词补遗的念头,缘于一次钓鱼——<br>
去岁金秋,与几位弟子去小河边共享垂钓之乐,不料运气不佳,时间迅速溜走,而河面的浮漂竟一动不动。几位学生急了,不时大呼小叫互通情报:<br>
——有没有动静?<br>
——没有!<br>
无聊中我不禁玩味起这“动静”一词来,揣摩着这就是古汉语中偏义复词现象在现代汉语中的延续,再现。于是乎,我问:<br>
——“刚才说的‘动静’强调什么?”<br>
——“当然是动!”<br>
——“以‘动静’为动,这是词汇中的一种什么现象?”<br>
——“……”同学们个个无言以对。<br>
于是,要在课堂上介绍一下“偏义复词”的念头油然而生。<br>
今岁春日,某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的两位本科生来学校应聘,面谈中我又以偏义复词向俩位求教,他们竟异口同声:“似有此说,但印象不深!”这再次促使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在古汉语词汇教学中补此一遗。<br>
仔细查看了现行中学语文课本(包括97年试用的高中本),文言篇目中出现的偏义复词不下20处,而决非个别现象,高中语文课本(见第四册)在小结“文言文的翻译·词语的翻译”时,却没有提及偏义复词问题,这不能不让人引以为憾。<br>
全国普通高考说明语文考试内容中,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理解常用实词在文中的含义”。<br>
一方面,课文中偏义复词较频繁的出现,现实中也仍然有它的踪影,大纲、高考说明中也有文言实词教学的相关要求,而另一方面教材中却没有对偏义复词的现象,予以专门介绍,这势必给学生阅读文言文造成一定障碍。<br>
思之再三,我终于着手为学生进行专题补遗。<br>
补遗的主要内容安排为:<br>
一、明确概念<br>
古汉语中,由两个单音的近义词或反义词作为词素组成,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其中一个词素的本来意义,成为这个词的意义,而另一个词素仅仅作为陪衬,这种复音词叫做偏义复词。<br>
例如:<br>
①“今有一人入于园圃,窃其桃李。”《墨子·非攻》<br>
(种树的地方称园,种菜的地方叫圃。既是窃桃李,当然是入园,“圃”无义。)<br>
②“多人,不能无生得失。”《史记·刺客列传》<br>
(意为:人多了,不能无失。“失”有义,而“得”为陪衬。)<br>
③“且缓急,人之所时有也。”《史记·游侠列传 序》<br>
(“急”有义,而“缓”无义。)<br>
④“怀怒未发,休    降于天。《战国策·唐睢不辱使命》<br>
(休,吉兆;    ,妖气。这里 “       ”起作用,为“不祥之气”。 )<br>
上述四例中,①句中的偏义复词由意义相近的两个词素组成;②③④例中则由两个相反意义的词素组成。<br>
偏义复词产生、存在的价值,在于它在必要的语境出现时,可以或使句式更加整齐,或<br>
 传统下载搜索更多相关资源
  • 说明:“点此下载”为无刷新无重复下载提示方式,下载文件会自动命名;“传统下载”为打开新页面进行下载,有重复下载提示。如果使用“点此下载”有困难,请使用“传统下载”。
  • 提示:非零点资源点击后将会扣点,不确认下载请勿点击。
  • 我要评价有奖报错加入收藏下载帮助

下载说明:

  • 没有确认下载前请不要点击“点此下载”、“传统下载”,点击后将会启动下载程序并扣除相应点数。
  • 如果资源不能正常使用或下载请点击有奖报错,报错证实将补点并奖励!
  • 为确保所下资源能正常使用,请使用[WinRAR v3.8]或以上版本解压本站资源。
  • 站内部分资源并非原创,若无意中侵犯到您的权利,敬请来信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