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高考作文备战方略

作者:姜有荣  时间:2007/4/18 4:19:4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930
  一、洞察“公转”“自转”,把准高考脉搏 
  综合2006年高考作文题以及教育部和各省考试中心发布的最新信息,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呈现如下基本走势: 
  1.三大“公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将会展现给我们一派“万类霜天竞自由”的蓬勃生机,但如下三点将会是其“公转”的轨道: 
  (1)立意自定。无论是命题作文、话题作文还是材料作文,都会留给考生自主确定立意的空间。但三者在立意范围上有一定的差别——分别要求立意必须在标题、话题和材料的范围内。由此不难看出命题专家的良苦用心,那就是要让所有考生在规定的“场地”里表演自己创意的“自由体操”。 
  (2)字数等同。综观近三年来作文命题的字数要求,应该说“800字”已成为命题专家的共识,2007年全国的考生都将会在“不少于800字”这个等长的“跑道”上一决高下。 
  (3)形式渗透。高考作文出现过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三种基本形式,但2006年的作文命题已露出“三式渗透”的端倪:“命题作文”套用了“话题作文”的格局,在前面加上了一段引出标题的文字(如江苏卷);“材料作文”套用了“话题作文”的规定,在后面加上了“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的“三自”要求(如全国卷)。命题专家的意图非常清楚:命题作文、材料作文、话题作文都只是考查的形式,其考查功能其实是一致的。 
  2.两大“自转”轨道 
  2007年高考作文的命题,除了“公转”之外,全国卷和分省试卷还会有两条“自转”轨道: 
  (1)稳定型。有些省份试卷近三年来始终采用一种命题形式,如北京卷的命题式——从“包容”到“说‘安’”再到“北京的符号”,广东卷的话题式——从“语言与沟通”到“纪念”再到“雕琢心中的天使”。 
  (2)轮换型。全国卷和有些省份试卷在命题形式上采用了轮换的方式,如上海卷——从“以‘忙’为话题”到“‘文化三镜头’材料”再到“以‘握住我的手’为题”,重庆卷——从“以‘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为话题”到“以‘自嘲’为题”再到“以‘走与停’为话题”。 
  至于各省2007年到底采用哪种命题形式,这需要各省考生关注本省命题的“自转”轨道和发布的相关高考信息。总体来看,“变”是大势所趋,只是各省“变”的幅度会不尽相同,考生只有手持“三根彩练”,才能“临场善舞”。 
  二、揣摩三大调整,冷静探寻对策 
  从各大媒体披露的信息来看,2006年各省(市、自治区)的高考作文阅卷工作,在执行评分标准的大前提下,都不同程度地对评分标准进行了切近考情的细化或调整,从而在命题者、答题者和评卷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既定位科学又宽严适度的评判标准。静心揣摩阅卷者对评分标准的细化或调整,冷静地探寻应对的策略,对引领我们的备战方略是大有裨益的。具体而言有如下三方面: 
  1.实行文体自选,但强调文体特征 
  “文体自选”其实对文体还是有要求的,只不过不限定某一种,而是让考生自己选择。高考作文在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文体不明确的要适当扣分。2007年高考作文将会继续体现这一命题思想,以杜绝文体模糊的“四不像”作文的出现。为此,广大考生须结合自身的写作特点,强化文体的规范训练,尤其要对《考试大纲》中要求广大考生掌握的三大文体的特征进行悉心揣摩: 
  我们只有在文体训练“合格”的基础上,方可展露自身“风格”的才情光芒。 
  2.注重发展等级,但趋于返璞归真 
  近年来各省在作文评分标准的制定上,都先后将“发展等级”从10分提升到了20分,这体现了引领学生从落实基础走向创新的良好导向。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部分考生对“创新”的理解存在着严重的误区:要创新就要搞另类,要创新就要搞诗歌,要创新就要搞文言,要创新就要“回到从前”。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搞杂文,杂是杂了,但犀利没有了,搞成了“大杂烩”;搞散文,散是散了,但韵味没有了,搞成了“四不像”;搞“(余)秋雨体”,架势有了,但底蕴又不足,搞得既没文化,也不像散文……一位高考阅卷专家的话令人深思:“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另类这东西,第一次用是天才,第二次用是庸才,更何况是第N次用。2000年江苏省的一篇满分作文《四幕剧》,从内容到形式都堪称妙品,但现在我一看见考生写‘四幕剧’头就疼。有些考生受到新闻炒作的影响,以为一搞另类就可以得高分,殊不知,绝大部分另类作文都被判了低分,只是未报道而已。我们还是喜欢那些丰厚的内容与得体的形式完美结合的文章,特别是生动新鲜、原汁原味地反映当代中学生生活的文章。这些文章,使人越读越年轻,越读越有兴味。” 
  有鉴于此,我们提醒广大考生:到目前为止,另类作文已无新鲜感可言。阅卷专家的口味已呈现返璞归真的趋向,考场作文应该多一点内蕴,少一点花哨;多一点大智慧,少一点小聪明;多一点丰厚实在,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点真情实感,少一点媚俗矫情。以实功脱颖而出,凭才情独领风骚。 
  3.评分慎重准确,但追求视觉冲击 
  为保证2006年高考作文评卷工作的公平、公正,各省(市、自治区)纷纷加大监控力度,一篇作文的评判至少要过四关:评卷人、评卷小组长、复查员、质检员。电脑阅卷的省份实行双人背对背阅卷,对作文的阅卷时间、合理离差、抽样复评都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层层严密监控,使阅卷老师的评分更加慎重准确。 
  但高考作文毕竟与平时作文不一样,其阅卷速度是很快的,这是客观事实,很难在短期内改变。面对这种情势,江苏省高考语文(作文)阅卷组组长何永康教授讲了实话:“高考作文,要多一点‘二锅头’,少一点‘碧螺春’!何谓‘二锅头’?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烈性酒,一口下去,两眼冒火,浑身发热。何谓‘碧螺春’?此茶需要慢慢地品味,快喝猛喝是喝不出什么滋味来的。这当然是一种比喻。用写作‘术语’来说,就是:高考作文不能像平时作文那样,必须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以让阅卷老师在一瞬间被它吸引,被它打动。‘犹抱琵琶’,太曲折,太含蓄,都是高考作文的大忌。” 
  有鉴于此,我们认为比较妥当的做法有如下三点: 
  (1)必须努力写好第一小节和第二小节。一上场,就使出你的“看家本领”。切忌在第一节中大量复述或引录命题中的“材料”,切忌把第一、二小节写得平平淡淡。 
  (2)要精心设计有个性的“亮点”,精彩之笔要尽量在文章的前头展示出来。要一“亮相”便获“满堂彩”,不能搞“图穷匕见”。 
  (3)不要玩“深沉”,玩玄而又玄的“哲理”。应当旗帜鲜明,快人快语,尽快释放“动情力”,迅速打动阅卷老师的心灵弦索。 
  三、做好四种储备,积淀丰厚底蕴 
  只有“厚积”,才能“薄发”。缺少丰厚积淀的考生是无法写出文质兼美、大气磅礴的华章的。就应试作文而言,如下四个方面的积淀显得尤为重要: 
  1.素材积淀。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考生应该关注和留意以下八个方面的鲜活素材:①铺叙美好的亲情和友谊;②描摹美丽的景物和感人的场面;③关注现实生活的热点;④热爱有品位的文化艺术;⑤省查价值取向、道德情操;⑥历练人生观念、思想方法;⑦了解前沿科学技术的发展;⑧展望、预测美好的未来。 
  2.情感积淀。人间真情最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考生应该蕴蓄和勃发以下“五情”“五心”:“五情”就是亲情、友情、师生情、乡土情、爱国情;“五心”就是把忠心献给祖国、把关心捧给别人、把爱心洒向社会、把孝心带回家中、把信心留给自己。 
  3.文化积淀。文化底蕴最能提升文章的思想和文化品位,考生应该抢占以下八个文化制高点:①课本名篇;②读本精华;③名人传记;④感人故事;⑤文化散文;⑥鲜活时文;⑦名言名句;⑧睿智心语。 
  4.理论积淀。理性阐发可以使文章染上浓烈的思辨色彩,考生至少应该有如下十个方面的“理论武器”(基本观点):①实践论;②矛盾论;③方法论;④联系的观点;⑤发展的观点;⑥一分为二的观点;⑦存在与意识的关系;⑧外因与内因的关系;⑨量变与质变的关系;⑩主流与支流的关系。 
  时下,高三学生阅读原版的名著和经典不太可能,但作为一种“临阵磨枪”的急救招数,阅读如下三类材料还是可以收到“补钙”之效的:第一类是手头现有的——语文课本、读本和政治课本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常识;第二类是广为订阅和零售的——《读者》(感性较强)、《青年文摘》(理性较强)等期刊;第三类是经过分类整合的——《意林故事》《智慧背囊》《时文选粹》等选本。悉心品读,虽不能臻至随心驱遣的化境,但使自己的文章增添一缕灵动之气还是可能的。 
  四、强化四项训练,打造扎实内功 
  在对语文科《考试大纲》中作文“基础等级”六个方面和“发展等级”四个方面进行“阵地”训练的基础上,搞好以下四个方面的“重点”训练,对提升应试作文的水平是大有裨益的。 
  1.审题训练——立足准确,追求深刻 
  审题是作文的第一要务,它首先必须准确,即命题人叫你写什么,你就得写什么。这主要有如下四个维度: 
  (1)立意——标题作文要抓住题眼;材料作文要挖掘材料中包蕴的主要意义;话题作文要直击话题的内核、“定点”自己最深的感悟。 
  (2)重心——对文题中的题眼、要义或内核,必须充分展开,不能少于整篇的三分之二,否则就会被阅卷者视为游离中心或旁逸斜出。 
  (3)文体——“自选文体”,可选用自己最擅长的文体;“写一篇××文”,只能写成指定的文体;“除××外,文体不限”,就不能选用被禁用的文体。 
  (4)题目——命题作文不能另拟标题,否则就会被硬性扣2分;材料作文、话题作文宜自拟题目,以表现文章的主旨、内容,展示作者的才思。 
  在准确的基础上,审题还应追求深刻,即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问题产生的原因,预感事物发展的趋向和结果。这需要两种思维来强力支撑,即鞭辟入里、由表及里的纵向思维和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的横向思维。只有熟习这两种思维,才能进行深刻的审题,进而才有底气去抢占高考作文发展的制高点。 
  2.表达训练——立足通畅,追求文采 
  “表达”是作文评分的重要标尺之一。语言表达训练首先要做到用词准确,造句正确,组合得当,上下衔接,语意通畅;在此基础上再追求一点灵动的文采。纵观近三年全国各地的满分佳作,如下八法不失为使表达出彩的妙招:(1)在朴素叙述中融进丰厚底蕴;(2)在行文谋篇中输入情感血液;(3)在形象描述中飘逸诗情画意;(4)在平实对白中闪烁哲理光华;(5)在理性思辨中高扬人文精神;(6)在开掘穿透中加大思维当量;(7)在演绎生发中彰显逻辑特质;(8)在连词缀句中尽展修辞魅力。上述妙招只要借鉴得法,即使做不到“通篇大妙”,“时有风骚”还是可望可及的。 
  3.特长训练——立足沉稳,追求灵动 
  20分的发展等级,给广大考生展示才华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为此,广大考生必须在全面提高作文水平的基础上,打造出自身的写作特长,这个特长可以是文体特长、语言特色、谋篇特点,可以是高远的立意、精辟的见解、奇妙的想象,也可以是博览群书的优势、理性思辨的优势、情感细腻的优势。没有全面发展的作文功底,就得不到基础等级的高分;没有个性发展的写作特长,就得不到发展等级的高分。对此,一位高考评卷专家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总而言之,它必须有‘光辉’:没有‘太阳’,总得有个‘月亮’;没有‘月亮’,总得有个‘星星’;没有‘星星’,总得有个‘萤火虫’吧!如果连‘萤火虫’都没有,那就只能在‘基础等级’里徘徊了。” 
  广大考生可以也应该在规定的“场地”和“跑道”上,使自己的考场作文不仅在基础等级上如山之沉稳,而且还要在发展等级上如水之灵动。 
  4.书写训练——立足规范,追求美观 
  文面是给评卷人的第一印象,除对错别字有单独评分(每3个错别字扣1分,重复的不计)外,而且还会给作文的整体评分带来隐性影响。在实行网上阅卷之后,书写问题甚至成了阅卷老师能否正常判分的第一关卡。我们的建议是:达不到美观,至少要清爽;达不到“养眼”,至少要顺眼。为此,应试作文的书写训练要着力注意以下四点: 
  (1)三清:卷面清洁,字迹清楚,笔画清晰。 
  (2)三不:不写错别字、潦草字和不规范的简化字,不用错标点,不乱写乱画。 
  (3)三适:快慢适可,大小适中,轻重适度。 
  (4)三要:时间要控制在50分钟以内,每小节前要空两格,字数要达到规定要求。 
  考场如战场,只有“运筹于备考之时”,方能“决胜于考场之上”,相信本文会给你一点有益的启示。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