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博士郭召良教授谈备战2006年高考

作者:不详  时间:2006/4/17 13:32:0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648
  进入高三后,很多同学感到随着复习难度的增加,成绩提高却很缓慢,这是所说的高考复习的“高原期”。如何突破这一阶段的焦虑心理,进入高考复习的成绩稳步增长阶段?3月26日,银川一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郭召良教授来到学校,为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做了高三学生复习时间安排、如何提高成绩、如何调整心态等考试心理调试报告会。本报特别刊发讲座的核心内容,以期对所有备战2006年高考的考生都有所帮助。 
  克服焦虑      
  心态是考试成功的重要因素,相信自己能成功才会成功。而高考前,往往会因为成绩对自己的能力有所怀疑,甚至产生焦虑。那么什么是焦虑呢?就是对考试结果的不确定性的担忧。其实参加高考的每个人都有隐忧,适当的焦虑可以激发学习动力。 
  焦虑产生有以下几种原因: 
  一、过分理想化:烦恼来源于主观意愿,如果制定的目标不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喜好,有些是来自家长的过分要求,或不是根据实际情况去思考的问题。方法:不想结果,只想过程,立足当前,把眼前的事情做好。目标降下来,焦虑就减轻了。 
  二、过分灾难化:过分放大考试失败的结果,觉得失败太恐怖。方法:要分析自己到底觉得糟糕在什么地方,找到原因。 
  三、过分概念化:从偶然的失败中突然心情不好,以偏概全。方法:全面地审视自己,分析所有考试,看看失败的有几次,找到改善的方法。 
  四、过分简单化:总觉得高考只有两种结果:要么成功,要么失败。方法:要看到成功与失败之间的概率。 
  五、过分消极化:总看到自己的失败和弱点、不足等消极一面的思维方式。 
  因此,备考的学生要学会与自己的担忧来谈判: 
  1.写下来你的担忧是什么。2.写下来这个担忧支持性的证据。3.写下来反对这个担忧的证据。4.写下结论是什么。 
  5.采取行动———只有行动才能改变现状。 
  放松的方法: 
  1.冥想放松法。闭上眼睛,调整呼吸,想一个真理、词或一个字。 
  2.呼吸放松法。做一个深呼吸。 
  3.音乐放松法。多听一些春江花月夜、月光小夜曲、少女的祈祷等节奏舒缓的音乐。 
  提高成绩有窍门      
  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每次模拟考成绩似乎提升不快。很多学生有这样的苦恼,而90%%的学生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出在了哪里。郭博士告诉大家——— 
  一、首先要聚焦复习的突破口。 
  二、采取正确的方法。三、持之以恒的努力。 
  要善于具体分析自己的错误在哪些方面。 
  1.技能(知识)缺失性错误。会的题也做错,这是缺乏某种解题技能的表现,或缺乏某种好的习惯或某种学习技能。要做到不该错的题不错。 
  2.知识欠缺型错误。检查时把做对的题改错了,或做不出来,这是因为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 
  怎样提高解题能力? 
  1.审题。①读懂试题,不跑题。②做题要明确试题的知识范围。③明确题型。④明确出题意图。 
  2.解题。①解题书写要规范。②解题方法要确保没有问题。③完全掌握同类问题的各种解法,这是最重要的。 
  最好复习三遍      
  许多高三学生困惑的是:高考复习到底复习几遍才是科学的呢?郭博士认为:高考复习最宜3遍,不可单纯贪多求快。一般来说,第一轮复习要解决的是知识点上的问题,查漏补缺,夯实基础。检验的标准为:记、背、理解需要完整和准确。 
  第二轮复习:要能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会学习的学生往往善于发现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这就要求:1.做一些概念之间的关系图;2.归纳总结或者点滴积累的方法,将各散见于各章节的知识点找出来;3.用对比,即比较或列表的方法,从更宽的角度来想问题,把各知识点串连起来,这是最重要的。 
  第三轮复习:是实战演练、追求卓越的阶段。这一时期要学会考试,培养解题能力。要善于分析考卷,不能只关注分数变化。发现了问题,随后花时间解决问题。有一个原则是:多总结、少做题,寻求解题思路。 
  科学安排时间      
  实现高考目标,最重要的资源莫过于时间。复习时间安排应该遵循“持久和高效学习”的原则。也就是说在时间安排方面要立足长远,保证高考复习过程中大脑机能和身体活动能力处于良好水平,至少不能有明显下降。在此基础上,再来考虑提高效率,做到高效率的学习和生活。真正的“惜时”是有效率地完成每一件事,真正的“惜时”是节约时间而不是延长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的方法 
  第一,劳逸结合,科学用脑。 
  这要求我们一张一弛地安排生活,换言之,我们要把学习活动和其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安排。这样既保证了各项活动的顺利完成,也保证了大脑得到休息和身体机能得到较好的维持。 
  第二,交叉安排,高效学习。 
  这要求我们不要长时间复习同一门课程,也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活动方式。因为长时间从事某种单一活动会使大脑某些活动区域的细胞活动过度,导致学习效率下降。交换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可以使得部分疲劳大脑区域得到休息,休息的大脑区域则进行工作,这样既没有妨碍大脑的休息,也保证了学习活动高效率地进行。 
  具体说,交叉安排表现在:1.不同学科复习时间的交叉安排,比如语文、数学、外语、生物、物理、化学等课程按照文理交叉的形式安排,不要长时间进行一门课程的复习;2.不同学习形式之间交叉安排,比如记忆、解题、阅读和知识整理等活动交替安排,不要长时间采取同一种学习形式。 
  作息时间规划的五个步骤 
  我们把上面的思想落实到自己高三阶段时间安排上,需要经过5个步骤: 
  第一步,列出每日必须进行的各项活动。比如上课、写作业、睡眠、吃饭、上下学、体育锻炼、看新闻联播…… 
  第二步,根据自己现在的生活习惯,安排好各项活动的基本顺序。如起床、洗漱、早餐、上学、上课…… 
  第三步,测算各项活动的时间长度。你可以观察和记录自己近期做每一件事情所花费的平均时间作为参考。 
  第四步,根据劳逸结合、科学用脑,以及交叉安排、高效学习的原则调整各项活动的顺序和学习时间安排。最基本的思路是:1.两项学习活动之间应该安排生活、劳动等其他活动;2.学习时间比较长(90分钟以上)时应该安排两门课程(最好是文理科)间插复习或者两种方式(阅读和解题)间插学习。 
  第五步,根据效果调整作息时间表。每个适合自身情况的作息时间表都不是一次形成的,我们需要根据每日作息时间表的执行情况调整各个项目的顺序或者是时间长度的安排,直到找到一个符合自身情况的作息时间表为止。 (马伟)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