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高考能否为学生“减负” 理性看待高考改革

作者:不详  时间:2007/4/19 20:52:33  来源:光明日报转载  人气:800
  复旦、上海交大自主招生得失析 
  复旦、上海交大2006年自主招生之所以特别受到关注,首先是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中国的高考模式在促进中小学素质教育、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中到底能有多大的改革空间。厦门大学考试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考研究课题组主要成员张亚群教授对此做了专门探索。 
  他认为:两校改革力度最大之处在于:复旦、上海交大明确宣布:不以全国统一考试成绩为录取依据,而以自己组织的考试成绩决定录取。 
  此项高考改革受影响最大的是考生和中学。复旦采取考生自愿报考,大学组织笔试、面试的做法,使考生有充分的自主权;上海交大以中学定额推荐为主,再按学科大类组织专家进行资格审查,确定面试对象,此举扩大了中学的发言权。这一改革赋予了两校完全的自主招生权,虽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却可以积累经验。 
  从效果看,两校招生选拔标准多元,既参考中学的成绩和表现,也考查考生是否能满足大学对人才的要求,具有明显的综合评价导向;考试的办法内容多出人预料,因此有效地减少了应试成份,有利于考出考生的真实水平;考试过程公开、透明,接受媒体和社会的监督。这些都是继续推进改革的重要因素。 
  研究认为,需要探讨之处同样不容小觑: 
  其一,自主招考的范围仅限于上海,回避了大规模自主招考必然会产生的诸如交通问题、边远贫困地区学生是否有经济能力前来参加前途未卜的考试的问题。 
  其二,上海交大的考试中缺少笔试环节,仅凭对中学推荐情况的审核加15分钟的面试取人,考试的信度和效度恐难保障。而像复旦那样测试内容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10科。全面是全面了,一些偏才,怪才恐怕会被拒之门外。 
  其三,成本太高。例如上海交大拟在江苏招生35人,报名者高达35万人。从筛选材料到面试,工作量非常大。复旦仅面试阶段就组织了各科150位专家。如果推广自主招生模式,全部考生都进行面试,就得组织1500名专家。 
  高考研究革课题组的学者们认为:面向全国招生的大学,还是应该在一定程度上借助全国统一考试,减少不必要的成本,实现统考和学校自主考两种形式的优势互补,不必将二者对立起来。 
  他们认为,大部分高校尚不具备独立招生能力,考试的组织工作、试题设计等等,会给高校带来沉重的负担,招生质量难以保证;对于大部分的考生来说,高校独立招生,个人的应考成本会比统考高出很多,这对于家庭贫困考生十分不利;特别是社会的诚信水平和制度尚待提高和完善。因此高校独立招生的试点不可能在短期内推广。 
  改革成本不可不付,不可不慎 
  不少研究高考改革的学者都谈到改革成本问题,不少人认为:高考改革中出现腐败,是不可避免的成本。这种成本是怎么个付法? 
  请看郑若玲在相关研究中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实行的几项高考改革的一段回顾: 
  招收委培生和自费生改革,本是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中长期存在的“产销不对路”的良策。但因收费和降分挂钩,“权力干预”、“分不够钱来凑”等不正之风趁机而入,严重破坏了高考招生的声誉;同一时期开始实行的保送生制度,本意是为了弥补高考笔试的不足,创设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然而人为因素的干扰很快使其异化为“推良不推优”,“送官不送民(指出身)”。还有为扩大高校自主权而增加投档比例的改革,(即录取100名,可投档120名,供高校选择),却造成了招生季节条子满天飞的“奇观”…… 
  高考研究课题组认为:在监督机制不健全,社会诚信严重缺失的情况下,腐败几乎与高考改革如影随形。被认为最有利于素质教育的“高考成绩+推荐信+中学平时成绩和其他表现”的美国高考模式为何不能在中国推广?这是不少人追问、谴责高考的重要原因。的确,我们不能等有一天诚信机制健全了再来搞高考改革,二者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同步互动。但高考改革涉及面之广,对大众的利益牵扯之深,非同一般。正如杨学为说:“它的本质远远超出教育,是国家对结束了基础教育最高阶段的青年人所进行的大规模的社会分流”;“高等教育的学历文凭相当于‘白领俱乐部’的‘入场券’”,对于这样的竞争,群众最关心的就是公平!因此,高考腐败对于他们来说,是极其敏感的,如果改革措施不慎引起大面积的高考腐败,对社会安定将产生多么严重负面影响不言而喻! 
  事实上,高考改革在反腐方面也不是无所作为:保送生条件硬性化的改革,网上录取的改革,还有教育部学生司创建的专门针对高考腐败的“高考阳光工程”等等。之所以不能搞颠覆性的革命,是因为不能将学生的前途及社会稳定轻易做实验。 
  既要公平,又要吸取科举“求才之法不足而防奸之法有余”致使考试越来越呆板、僵化,最终被止的教训,就要兼顾“选材”和“防奸”。类似的矛盾在高考改革中还有很多,为此刘海峰曾用系列文章专门论述高考改革中的八个“两难问题”。他认为:各种“两难”的实质其实只有两个:即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不同利益之间的矛盾。没有十全十美的改革方案,只能兼顾各方利益,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间找到可操作的平衡点,循序渐进,积极试点,科学论证,慎重推广,才是理性对待高考改革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