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水东流欣回首,绿帆远航誉三湘(文学社经验总结)
作者:胡 健 时间:2007/4/26 10:21:47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99
宁乡四中 靳水·绿帆文学社 易贵兰 胡 健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我校的靳水·绿帆文学社创始于1982年,同年出版社刊《靳水·绿帆》创刊号。文学社由学校团委主管,有幸聘请了中央电视台著名记者、编辑贺永强先生,著名作家姜福成先生,县文体局局长谢胜文先生,以及县教育局副局长谢繁先生等系列知名人士担任我社顾问,邀请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担任辅导老师。历经二十三载春秋,文学社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目标明确,机构齐全(下设编辑部、记者部、宣传部、发行部、广告部、网络部)职责明晰,运作有序的校园文学组织机构。
我社坚持以“服务学校工作、繁荣校园文学、培养文学新苗”为办学宗旨,培养了一批批文学新人,如易翔、肖灿、范月新、贺敏、杨丹丹、胡铁强、欧江曲、黄媛、郭汉文、欧杏云等写作精英,其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别的刊物上发表。其中易翔、肖灿出版的个人作品集《边缘的尖叫》在校内外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引起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关注。迄今,文学社出版社刊23期,特刊4期,刊中报《靳园》2期;学生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作品1400余件,文学社多次被县教育局评为“优秀文学社团”;2003年10月,被评为“第一届‘全国十佳百优’优秀文学社团”;2004年5月,被教育部关工委评为“百家阅读文学社”;2004年11月又被评为“湖南省首届百优文学社团”;2005年9月,我社获得“培英杯”全国校园文学原创作品大赛“组织奖”;2005年10月,湖南省少年作协正式授牌我校“小作家基地”。2006年7月,我文学社又被授予“全国冰心杯作文大赛文学摇篮奖”;9月,我社又被评为第二届全国培英杯最佳组织奖”。
风雨兼程一路走来,我校文学社出现如今桃李纷呈的局面是与以下几点分不开的。
(一)领导重视是做好文学社工作的根本前提
如果说,稚嫩的树苗长成参天的大树离不开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的话,那么各级领导对我社的高度重视与深切关怀便是我校文学社得以取得卓越成绩的根本保障。20多年来,学校历届领导班子及社会各界人士对文学社的支持始终如一,期望有增无减,他们一致认为要把社刊、报办成学校对内对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建立一个稳固的根据地。现任刘建军校长、刘亚军校长、刘志军校长,以及各科室、团委的各领导,都亲临指导文学社工作,为文学社解决实际问题,排忧解难,并不断完善组织机构。他们多次组织召开行政人员会议商讨社刊、报该怎样发展的问题,文学社的各项活动如社员大会、征文颁奖大会,他们也都亲临参加,给学生鼓励与鞭策,真正做到了宏观上为文学社的重要活动掌舵参谋,微观上给予其积极而细致的支持与帮助。如此精心呵护下的靳水·绿帆,而今怎能不扬帆远航,誉满三湘?
(二)一批富有奉献精神,开拓创新意识的高素质指导老师是做好文学社工作的有力保障。
如果说“靳水·绿帆”文学社能开辟一条属于自己全新领域的航线,除了要有运筹帷幄,指挥若定的学校领导作导航的船长的话,还要有一批乐于奉献,开拓进取的优秀指导老师作其舵手。学校主管德育工作的l刘亚军校长慧眼识才,选拔了一批优秀的指导老师,如黄燕、谈艳兰、贺海浪、刘舟等老师。年富力强的他们能吃苦耐劳,乐于奉献,洒下了辛勤的汗水,播种了崭新的希望;他们有着超人的谋略和惊人的胆识,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使文学社的工作一年上一个新的台阶,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万象更新之景象。另外,全体语文老师担任了我校的辅导老师,这是一支在彭春香、何湘红等老师率领下的师德修养高,文化素养深,教育理念新,教学能力强的精锐队伍,他们的定期文学辅导真正使学生成为了“文学是启迪心智的钥匙,文学是净化灵魂的甘泉”的受益者,也使学生的写作能力、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得以提高。正是各老师的各尽其能的辛勤工作,才使我社取得了令人欣慰的成果。
(三)以学生为主体,全力推进素质教育是做好文学社团工作的关键。
如果说,靳水·绿帆文学社在全新的领域能一路搏击风浪,披荆斩棘的话,那么其源源不竭的动力应来自广大爱好文学的莘莘学子们。所以,文学社的工作应以“服务学校工作,繁荣校园文学,培养文学新苗”为宗旨,其重中之重便是培养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一切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从而达到全力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具体说来,我们做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利用深厚的人文资源,形成“榜样激励”机制。
宁乡四中座落在伟人的故里——花明楼,这美丽的靳江河畔可以说是“钟灵毓秀哺名校,群英荟萃集靳江”,积淀了悠久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蕴。我们文学社充分利用这一弥足珍贵的人文资源,开辟宣传栏,将成绩斐然的曾在此求过学的一批名人名家的求学历程和先进事迹展览于宣传栏,创设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并定期组织学习,使学生深受感染,于是他们心中的颇多感慨就溢于笔端。在长期的文化熏陶中,学生的创作热情得到激发,写出了一篇篇优秀的作品;我们将其刊发的作品逐一列表以喜报的形式进行表彰,我们还适时评选出了每月的“文学新星”,将其照片、作品逐一展出,使学生深感成为一名社员的荣幸与自豪。“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校的易翔、肖灿于去年出版了自己的个人书集《边缘的尖叫》,被湖南大学破格录取,湖南卫视“乡村发现”对此作了相关报道,赢得了社会各界人士的普遍赞誉。我社审时度势,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健全“榜样激励”机制,用榜样的力量感染人、塑造人,特此设立“校友记者站”,开设“校友情结”栏目,与我校毕业的在读大学生保持密切的联系和交流,这成了我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学辅导活动,形成“活动机制”。
丰富多彩的活动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自我风采,拓宽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素质。基于此,我校文学社经学生自主讨论,于每期期初由上而下制定了完整的工作计划,定期开展以下系列活动:①主办专题文学讲座,邀请学术上颇有建树的知名人士亲临指导。如2005年12月28日,我们有幸请到了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张学知副教授来我校作了《写作中的情性与真知》的文学讲座,学生被教授学富五车的渊博学识、妙语连珠的绝佳口才深深折服,进一步增强了对大学生活的向往和追求。②组织主题征文活动,我们每月举行一次大型征文活动,评出优秀稿件,并组织作者一起交流写作心得。上学期举行的“我爱我家”主题征文活动,收到稿件660份,高质量稿件480份,获奖稿件58份,开辟获奖作品宣传展示栏,吸引了众多文学爱好者的视线。③开展多种形式的文学辅导活动,如“猜灯谜”形式的知识竞猜与文艺汇演相结合的活动,既愉悦了学生的身心,又拓宽了其视野。以上的系列活动,从组织到策划,再到主持,我们都将自主权交给学生,老师起到只是一个主导的作用,从而真正让学生把自己的青春激情用不同方式诠释得淋漓尽致。
3、努力办好社刊,形成“质量机制”
社刊是文学社成熟的标志,我们办刊时编辑部成员坚持以“质量是社刊的生命线”为方针,走好“选稿——改稿——校稿——定稿”的路线,编辑们还定期集体办公,研讨作品得失,并写出修改意见;同时,我们集思广义,多方面多渠道地采纳社员的意见,及时调整社刊栏目,让学生真正树立主人翁的意识。
4、积极加强对外交流,形成“效率机制”。
我们努力拓宽文学交流平台,与各媒体、报刊、杂志社保持长期友好合作关系,积极向其推介优秀作品,使学生的作品不断在各级报刊、报纸等刊物上发表,真正达到命中机率大的“高效率”目的,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期待着下一次成功的喜悦。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