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简朴的语文课堂——浅谈新课标指引下文学作品教学
作者:深圳市东湖中学 徐平 时间:2007/4/29 8:49:33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649
目前,经济全球化的“席卷”,带动飞速发展和不断更新的科学技术正如触角一样触及到我们生活中,也推动语文教学从“一根教鞭、一根粉笔”的“单纯时代”步入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多元化”时代。多媒体的应用丰富了我们教学手段,信息传递模式由语言为中心传播走向语言、图象、图画、网络视听等多种文化符号的整合传播。几乎所有的公开课都要打上多谋体的烙印,在“课堂教学评价”中也有这样一条是否“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演示操作熟练”。多媒体运用在教学中的确取到不小的作用:课堂生动了,气氛活跃了,教师也从传统的板书中解脱出来了。对多媒体的教学的评价似乎都是“一个好字了得”,在新课标精神的指引下我们对在语文课堂上完全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式是否就一定是好呢?其实多媒体在肆无忌惮的凸显其传播优势时,无形中却弱化了语文教学效果,尤其是对于语文教科书中的文学作品的教学。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随着社会科技不断了展,世界各国母语教育平均水平下降,中国自然也不例外。追其共同的原因:多种传播媒体对于语教育造成强烈的冲击。在收音机普及之前,人们接收信息的重要途径是书刊,学生的课余的重要文化生活内容是阅读。在电视、电脑网络走进寻常百姓家的今天,学生的阅读时间就少了,由阅读而产生和思考就更少了,青少年一代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理解越来越肤浅了。如果在语文课堂上大量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那只会加深这种可悲的肤浅。语文教学的确要讲求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但并不是一味的“投其所好”,所以在语文课上,语文老师不能等同于放映员。其实我们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是一位“牧羊人”,将“羊”赶到青青的山坡上,让他们自由的吃草,但又不让他们丢失。既然学生在课外已无时间阅读思考,那么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时间里,语文教师更应将学生领到“青青的山坡”,留给学生阅读,引导学生思考,而不应该让图像继续占据着学生的视野。
“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莱特”,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去阅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同一部名著不同的导演拍摄,会有不同的效果,不同的演员也会演绎出不同的效果,可以说文字作品拍成影视后就不是原来的作品了。我们很多时候有这样的感觉:看一部由自己曾经看的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或电视剧,总会很多与自己见解相左相右的地方。我们语文课文何尝不是这样,选入语文课本的作品都是优秀的代表作,这些优秀的作品值得每一个学生去揣摩、品味、想象,每一个学生都会有自己个性化的想象,这些个性化的想像正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最有效的途径。如果直接将再现文字作品的影视图像放给学生观看,把反映导演理解的作品赤裸裸地扔到学生面前,这无疑在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想象。文字带给人的想象远远大于图像,这样的观点相信每位教师都会认同。语文课堂上语文老师应带着学生去领悟作品的魅力,去品味一个词语、一句话的妙处,引导着孩子们发挥自己的个性化的想象,去培养学生个性化的想象。别让图像“打败”文字,扼杀了我们的想象。让每一位学生心中都有自己的“孔已己”、自己的“鲁提辖”、自己的“林黛玉”、自己的“贾宝玉”吧,让我们的学生学着去感受我们母语的表现魅力与深层的美感吧!
图视“驱逐”着文字,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中学生越来越难以静下心来品味一下文学,有限的语文课堂时间更显得宝贵,更应该充分发挥利用,引导学生以一种宁静的心态去学习语文,感受语文,领悟语文。从根本上领悟新课标的精神吧!语文教学,尤其是文学作品的教学更需要回到简朴与宁静的纯真年代,语文教师做一个好的“牧羊人”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