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一个语文教师的解读

作者:武陟一中 孙若琳  时间:2007/5/10 22:16:39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48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借助央视“百家讲坛”,让《论语》、《庄子》走进了寻常百姓家,一时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热捧的,打杀的,好不热闹。无论你抨击得多么犀利,无论你痛心得多么疾首,都无法遏止大众对《论语》、《庄子》的热情对于丹的热情。笔者无心也无力去为于丹辩解什么,只是作为一个普通的电视观众作为一个普通的语文教师说说“于丹现象”的感受。 
  在当下中国人的脑髓里,“潜规则”意识似乎难以排解,对出现的或好或坏,或正常或非正常的事物、现象总习惯于用“潜规则”思维去思考,去评判,去褒贬。于丹的“热”也似乎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我们不能说于丹的“心得”宣扬是完美的,没有点滴瑕疵,于丹也早就自己声言只是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活动是个性化的,自然带有浓厚的“于丹”色彩,自然有于丹个人的学术判断。因为是公众传媒,于丹是应该而且有义务考虑向真理或者学术定论靠拢的。我想于丹“心得”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 
  所以,我觉得一切担忧、打杀都是多余的,对于丹现象的评判站在“学术”的平台上才是正常的,这样才有利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形成,这才是一切对“于丹现象”争论的归宿所在。 
  此其一。 
  其二,对于语文教师从于丹身上也似乎应该得到诸多启示的。 
  于丹无论是站在“百家讲坛”前,还是站在摄象机前,她那种周身洋溢的激情时时感染着人,激奋着人。她是善于用自己的激情去点燃听众的热情的。我想,如果是她的学生,她的课堂一定是充满生命的活力的。课堂应该是焕发生命激情,唤醒生命追求的所在。于丹的学生是充满幸福的。 
  课堂教学本身还是一种智慧的点燃。于丹在讲坛上折射出来智慧火花,常常点燃听者的心智,会心的微笑与颔首,情不自禁的击掌与哄堂,都是一种灵犀的沟通,智慧的融合。智慧的课堂是超越知识的灌输的,那是思想的深化,是情感的升华;那是吹开红花绿草的春风…… 
  于丹对于《论语》、《庄子》的解读显然是个性的,是在突破传统意义上创新,尤其是她的表达方式和语体,有着鲜明的时代色彩。现实的语文教学,对于语文文本的处理呼唤着教师科学引领下的多元解读,呼唤着创新。 
  于丹的讲课,于丹的访谈,无不让听者感受着她骨子里流出文化气息,纵横千万里,上下五千年,旁征博引,滔滔不断。所以她的“心得”、她的答问给人以情的熏染,理的提升,显得大气而广博。我们当下的语文教师的确是需要一种这样的气质的。 
  于丹的两本“心得”,我都是向学生推荐的,利用课前五分钟向学生解读“论语”、“庄子”,解读“心得”,同时更解读我心中的“孔孟”和“老庄”。此时的学生是快乐,我也是快乐的。因为,此时我们的思想我们的心灵都是自由的。 
  我想,于丹对于我这个普通语文教师的意义就在于开启了我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点燃我再读先秦经典的热情,让我的生活更精彩,让我的生命更厚重,让我的教学更具灵性。 
  呼唤更多的于丹。

文章评论

共有 1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

  • 有所不为 于05-11 14:51发表评论: 第1楼
  • 从易中天到于丹,《百家讲坛》是越来越热了,中国人对汉语、对古文化的学习心态也越来越浮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