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散文创作的真性情之我见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14 6:36:4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83
这种看法尽管有其自身的出发点,而且在实际的创作中要分清材料的饿真假确实是件难事。但是“真”毕竟是散文的灵魂,散文就是一门真的艺术,如果像有些人说的,散文可以是虚构的真实,那么我们还怎么来区分叙事性散文和小说的区别呢?按照这些人的说法,我们是否可以把鲁迅的小说《孔乙己》看成是作者回忆旧事的散文呢?而不把他当成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显然这种说话会受到很多人的批判,因此我认为散文是一门真的艺术。巴金就说过,写作散文就是要把一颗真心叫给读者,散文就是要用真感情去打动读者。作家贾平凹可以说是把这个“真”字强调到了极端。他在《关于散文》中说, “真情实感,文章兴,浮艳虚假,文章衰”。感情之真,是散文的基本特征,散文是一 种感发性的文体,作者对于生活,对于人生,对于自然,总会有所感悟,这种感受从作者的内心世界流淌出来,就是散文的初步形态。所以说,我们写自己的饿事,写自己的心,写真实的事,写真实的情是散文创作的主要 特点,这样一来,我们在阅读散文个评价散文就有了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就是不 能抒发真情实感,内容苍白、空虚的文字为假散文。如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背影》中写父亲对他的爱: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吗?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作者在这里就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父亲的语言、动作的具体描写,让每个读者感受到发亲对我的爱。这爱是真挚具体的,二十岁的儿子乘火车北去,他已经在去过两三次了,父亲本可以不送,何况已经再三嘱托茶房了,但是父亲还是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忧郁多时 ,还是决定亲自送 行,爱子之心驱使父亲做出这一个抉择,虽然不是什么壮举,但是父亲的爱子之心跃然纸上。所以 我们不在感觉读到这里作者这里的罗嗦。作者正是通过这里的一系列真实场景的描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平凡父亲的伟大,作者在这里一系列的描述都是真感情的再现,如果没有作者感情的加入,我们是不难想象这样的文章会是什么样子。
散文的真也在性情的真,有作家言,散文就是读者与作家的心灵对话,散文就是作家有意无意间透露的心灵呓语,我们通过阅读,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家,这点正是散文对我们最大的诱惑。我们阅读诗歌,可以感受到一个个精美的意象,我们阅读小说,感受到的是作者有意无意见安排的一个个离奇的故事。但是这些都是作家眼睛里面的世界,我们感受不了字面下的作家是什么样子的。而散文则不同。当我们今天去阅读散文大家的饿作品时。仍然可以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作者。我们在欣赏钱钟书先生的文字时,不得不为他的博学和深思所折服,我们在阅读鲁迅的时候,也会同样感受到他的孤愤。而当我们打开林语堂时,还不得不为这个老头的幽默风趣所开怀。
散文是作者心灵的呓语,如张爱铃在他的一篇散文这样描写他理想中的爱情:《爱》,“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轻轻的,话语简洁得连一个字也容不下去。是男性特有的女性羞涩?是惊奇发生的激动?彼此的无言,生怕更多的言语,都会惊动周围的小生命,破坏了无声的美。彼此固守着那一段距离,那一份清泉般的美丽。他会发现她今夜的美吗?他为何要保持着那段短短的距离,相识而无语,那份最真挚的情感、最纯真的爱恋为何深藏心底不敢轻易地表露!也许是家庭的缘由,也许是无形的网,也许这是对传统无声的背离。春天的晚上,桃树之下的邂逅,无言的默契,那一份寂静的黑色掩饰不了内心的狂热,静与动的比照,恰恰给我们留下如诗的空白。想象也因此而美丽,张爱玲正是用真实的粗线条描绘出她的理想主义。我们也可以从这里看出一个才华的张爱铃,看出他的那灵魂深处的苍凉,以及苍凉背后的懂得,以及懂得过后的慈悲。
散文是讲究真本色的, 梁实秋先生在他的散文《谗》中有一段这样绘声绘色的描述:
我曾痴想北京羊头肉的风味。想了七八年,胜利还乡之后,一个冬夜,听得深巷卖养头肉的吆喝声,立即从被窝里爬出来,把小贩唤进门洞毛窝坐在矮凳上看着他于暗淡的油灯照明之下,抽出一把雪亮的薄刀,横着刀刃片羊脸子,片的飞薄,然后取出一之蒙着纱布的羊角,洒上一些椒盐。我托着一盘羊,重复钻进被窝,在枕上一片一片的羊头肉放在嘴里,不知不觉的进入梦乡,十分的满足的解了谗瘾。
我们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作者的性情之真,他没有故作高深的描写故乡的吃食。而是通过这番绘声绘色的描写,使用第一人称的手法,以真实自由的笔墨,来展示个性,抒发感情,袒露心灵和表现生命体验。他用一小段就表现了自己对 故乡的眷念他的 率性而为,他的才华他的痴气。可以说这段文字就给我们画出了一个活生生的梁实秋。
散文是最世俗化的文学作品,他不会故作高深之语,也不会用一些读者不动的饿东西来取悦读者,散文将的就是身边的人,身边的事情,就是哪个时代的生活,以及生活在哪个时代的人们 。 如张爱玲的散文,她虽然出身名门,但是她常常自诩为小市民,她在散文里直接了当地说:“我喜欢听市声。”也许,在旧上海繁华的街头,常有一个身材纤细的女人,用好奇而愉悦的眼神打量着周围;“小饭铺常常在门口煮南瓜,味道不见得好,那热腾腾的瓜气与“照眼明”的红色却予人一种“暖老温贫”的感觉。寒天清早,人行道上常有人蹲着生小火炉,掮出滚滚的白烟。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她从不满怀激情的高歌或赞美生活,相反,她说:“生活的戏剧化是不健康的。”但是在她客观细致地描绘下,生活的喧嚣和灰暗变成一种暖暖的明黄直流到人的心里去。所以,经过一些人生磨难和历练的人读张爱玲的书,更能找到相似的人生体验,在琐碎中感受生活朴素之中的可爱。
散文的结构和布局也是个很让人产生兴趣的问题,汉朝贾谊写《过秦论》通篇排铺记叙
秦王统一六国的伟业,作者在次没有褒贬,只是在结尾用了一句“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的道理。这一个点眼睛实属高明。但是就全文来说不过是顺理成章罢了。而现代的余光中在创作《沙田山居》则不讲铺垫,而是心随物役有感即发,大折大宕,毫无斧凿的痕迹,他在全篇处处使用闲笔,我们今天的阅读者不但不会对他的闲笔大加指责,相反我们还会由衷的赞叹作者闲笔运用的妥当。
我们不难看出,散文之所以回会对我们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关键之处就在于他的真性情,真心,以及文字背后的真实的作者,我们阅读散文是没有隔阂的,有的只是文字背后真实的人性,他可以是高尚的阳春白雪,也可以是 市民身边的下里巴人,这就是散文给我们最大的诱惑 ,也是散文的美丽之所在 。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