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三把握
作者:qiuqiu 时间:2007/4/23 14:19:19 来源:会员改编 人气:2879
[关键词]:散文 主旨 思路 筛选 信息
今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材的一大重点就是文质上乘的散文。该类作品审美情趣较强,内容充实厚重,思想含蓄隽永,学生对之领悟理解有一定困难。在日常训练中,学生解答往往言不尽义,甚至言不及义。为提高解题针对性,增强有效性,结合教学实践,认为以下三方面不可忽视。
一、 牢固整体意识,把握文章主旨。
一篇文章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局部内容都是整体的组成部分,理解文章必须从整体着眼,不可断章取义,曲解文意。散文的主要的特征是“形”散“神”聚,抓住了散文中所蕴涵的神,也就明确了解答的方向,界定了作答范围,就不会误入他途言不及义了。
[例1]2000年高考全国卷《长城》第三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唯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
(1) 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
(2) 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解析:该文虽然大量用典,加之形象化的手段的运用,令人眼花缭乱,但结构清晰。通过梳理,我们明白作者对长城是先抑后扬,其落脚点应在“扬”上。因此可知,文章是借长城的历史和现状来吟诵中国的改革开放和民族的自信的。明确了这一主旨,回答问题就有了出发点。倒数第三段是一问句,但接下来一段确实三个“不语”。毫无疑问,最后一段即是回答,但这“告诉”却颇为含蓄。大多数同学都能理解到这句话是说长城的伟大,再联系其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明白实际上指的是中华民族的自豪,往深层想,前面的历史评价应与这个有关系,于是我们可领悟到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因为它虽历经磨难而仍能自信勇敢的敞开胸襟,承受改革开放的冲荡。到此,答案才算完满。综合归纳,答案为:(1)最后一段是对倒数第三段所提问题的回答。(2)这段文字显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自豪及能承受改革开放的勇敢自信的精神。
二、 明确题干要求,把握问题侧重。
高考《考试说明》中对现代问阅读能力的考察涉及三个方面,一是对词语句子的理解,二是结构主旨的分析综合,三是对艺术思想的鉴赏评价。理解与鉴赏属显性考查,分析综合属隐性考查。但无论是答显性还是隐性问题都得明确答题角度,尤其是隐性问题,必须首先清楚其考查点,分析问题侧重,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脱离题旨而答非所问。
[例2]2004年全国卷(河南、河北等地卷)《大地山河》第一问:本文主要分为三幅画面来来写、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解析:第一问是对文章结构的分析,第二问则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明白考查点后,接下来就应分析题干的隐显要求。该问最关键是要把握“画面是如何组织的”这一核心问题。文中三幅画面看起来各自独立,互无牵涉,现在要求找出其内在关联,实质就是找文章的“神”。此文中心是对西北高原的礼赞,三幅画面是其具体体现,但后面两点却不是直接性材料,虚实夹杂,由此可见,文章不是靠一般顺序来组织的,而是由“礼赞”来统帅的,即作者对西北高原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来将三幅画面串联起来的。
三、 留心提问语句,把握作答角度。
散文阅读考查所提及的问题往往是由行文中语句连缀而成的,这些语句或是暗示中心的关键句,蕴涵隽永的主旨句,或是提示脉络的过度句,彰显结构的线索句,或是含义深刻的哲理句,形象浅显的比喻句等。这些句子是理解文章的钥匙,明白其于文中的地位作用后,还得注意问话形式,然后采取相应的形式作答,保证所答与所问角度高度一致。
[例3]2001年全国卷《门》第三题第一问:说明“人不是在一起放牧的马群”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解析:这首先是一个否定句,同时也是一个暗喻句。其所在段落是谈“门是隐秘的回避的象征,是心灵躲进极乐的静谧和悲伤的神秘搏斗的象征”,门关闭后人们“能使自己不受约束”“头脑的工作最有效”,下段则言及人生。由此可知,该句虽似突兀而来,但应与“人”的关门有关,且语句中的“一起放牧”“马群”也提示强调:人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人是有心灵有悲伤有静谧神秘要求的,这与动物不同。至此,作答既肯定化有明白晓畅。
散文创作往往由想象到概括,由表象到本质,叙述描写是它的血肉,抒情议论是他的筋骨,所以鉴赏散文一定要紧紧抓住那些抒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通常是全文的主旨所在。读懂了文章,把握了文章的主旨,理解了文章的脉络,在解答后面的问题就如同顺风行船,更会事半功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