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学说今天还有用吗——对《孟子与百姓生活》一书的评论
作者:陈红波 时间:2007/5/14 12:10:52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362
这本在网上被称为“国学经典力作”的新书,看起来份量厚重,印制精美,插图新颖,但很难找到什么新的内容。尽管作者的诠释也算得上全面、深刻,但无法掩饰其观念的陈旧和落伍。
剔除其现代词句的外包装,书中所能告诉读者的,还不是等级社会的合理,家族观念的富有活力,以及对传统乡村乌托邦生活的依恋吗?
作者恐怕已经忘了,孟子是两千多年前的人物,他所处的时代,老百姓的生活与我们今天老百姓的生活能一样吗?
孟子所处的战国时代,与我们今天相同的是,都处于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期。当时,小农经济的形成,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和壮大,都是推动一个全新的社会出现的动力。李悝在魏国、吴起在楚国、商鞅在秦国的变法,都推动了各国的进步和发展。
而作为一个一辈子想在政治上有所大作为者,孟子和他的学说当时就不合时宜。正好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所分析的那样:“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孟子虽有以天下为已任的使命感,也曾仿效孔子周游列国,不遗余力地想推行其学说,但由于他的学说都是些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大道理,所以,他四处碰壁就不是偶然的了。无论是在他的家乡小诸侯国邹国及夹在齐楚两大诸侯国之间的小诸侯国滕国,还是魏、齐这样的大诸侯国,孟子的一套学说都不能解决诸侯争霸、社会安定这样必须面对的大事。他的高谈阔论,听起来头头是道,实际上有什么用呢?即使在耄耋之年“为卿于齐”,当上了他一生所能当的最大的官,依然无所作为,最后只好辞官回老家去了。
本来,孟子一生的经历,已经证明其学说的无用了。这已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但《孟子与百姓生活》的作者却不这样看,他却认为:“孔子还是孔子,孟子还是孟子,两千年来是圣人,两千年后还是圣人,儒学学说早已汇入我们民族的思想文化之中了,它源远流长,波澜壮阔,犹如滚滚黄河、涛涛长江一样,气势磅礴,经天纬地,浩浩荡荡。我们今天也许不必再对孔孟顶礼膜拜了,但我们对孔孟依然像对待我们民族的所有先贤圣哲那样崇敬。我们今天讲《论语》、学《孟子》,就是在用心感受我们民族和自己血脉的跳动。”(《孟子与百姓生活》第25页)把孔孟的学说,推崇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不是顶礼膜拜是什么?显然,作者把孔孟学说当作我们民族思想文化的主流了,并且还腻断,我们民族以及作者本人的血脉的跳动至今还是以孔孟学说为“动力”的。同时,不知作者还是凭什么预言,孔孟在两千年后仍为圣人!
不知作者怎么就无视这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正是从《孟子》一书在宋代被朱熹列入《四书》之列时起,中国的思想文化就被完全禁锢起来了。孔孟学说越受崇拜,老百姓的思想自由就越少。作为官方既定的意识形态和老百姓的道德行为规范,孔孟学说只充当了强化专制皇权。稳定小农经济的工具。如果说,孔孟学说与老百姓的生活有什么密不可分的关系的话,那就是思想的奴役和道德的教化。
中国人性格的内向,创造能力的蜕化以及精神的阳痿,应该算是孔孟学说最大的杰作。
至于《孟子与百姓生活》的作者在书中津津乐道的孟子的一些流传至今的名言,诸如:“民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反求诸已”,“有恒产者有恒心”“人皆可以为尧舜”“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等,早已被时代赋予新的内容和含义,也不能以此证明孟子学说今天仍有生命力!
孟子学说与孔子学说存在的土壤和气候早已不复存在,《孟子与百姓生活》的作者今天还如此推崇,不知究竟想告诉读者什么?
如果说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现象,确实需要孟子学说这剂药来治的话,也也正好说明,这种过时的学说早该与它产生和受尊崇的时代一起寿终正寝了,何以在今日还能死灰复燃,借尸还魂吗?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