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怎么就不能“光宗耀祖”?
作者:广东省清新县第一中学 邹天顺 时间:2007/5/28 12:23:2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946
对此,我深有同感,的确,近年来,尤其是从1999年以来,一支以古典的方阵,闪烁的诗句,熟悉的名人,精致的文言等高扬文化大旗的高考作文异军突起。它们从历史的隧道、文学的天空、民间的集市、语言的栈道、诗词的意境中直袭一个个话题,由于很受青睐,高分频出,一时间争相仿效,瞬间席卷神州大地,竟成了一种时尚。于是,不得不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像许鹄翔老师一样对此甚为担忧。
但我认为,对这种作文时尚也用不着杞人忧天,只有我们在作文备考时对学生加以引导就行了。封杀当然不是办法,它之所以蔚然成一朵朵绚丽斑斓的祥云,升起在满分作文的天空,是有它得天独厚的存在环境的。
其一,时代造就一代文风。时下,为了招商引资,盘活当地经济,许多地方争先恐后弘扬本地历史文化,让老祖宗发扬光大,使其成为旅游胜地、驰名商标。学生们一打开电视机无不是古装戏、皇帝剧等在等着。各地政府和文化部门都在大张旗鼓,而我们的高考作文有怎能无动于衷?
其二,是传统文化大放光彩的表现。我国的传统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浩如烟海,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根深蒂固,要想割断其渊源关系是十分困难的。我们往往担心的是割裂历史,抛弃传统,忘了祖宗,而现在的中国青少年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我们自然欣慰才好。因为要知道,目前,在外语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老祖宗本来就很可怜的了。就像一位老爷爷,只有身边有个可爱的小孙孙守伴,用不着孙儿去掏掏自己的兜,他也会掏钱买点零食给孙儿的。
其三,是学以致用的体现。我们一贯主张不要读死书,要学生学以致用。而目前,我们的考生为了高考背诵了许多名句名篇、名人名言、古典诗词,若不用,我们才担心,他们灵活自如地用起来了,我们何必又那么过于苦恼呢?
其三,是丰富文章内容的一种策略。有些考生生活单调,缺乏积累,作文时冥思苦想找不到素材,而为了备考,文化类的东西较多,用来丰富文章内容自然是上上策了。
有人把这种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的文章叫做“文化作文”,我看就很好,让它有自己的名份,名正言顺的。从大量的文化作文看来,用文化的眼光审视话题,用文化的意蕴丰美话题,用文化的笔法写作话题,用文化的思辨挖掘话题,就像一丝丝扑面而来的文化的芬芳与鲜妍,它们怎不受人青睐,怎不获取高分,怎不风靡全国,成为一种时尚文风?
其四,是远离平淡,增添文采的举措。富有文化色彩与浑厚的文化底蕴是“文化作文”的最大优势,因为这类作文有太强的传统文化气息。它体现了民族的文化精神,展示了厚重的文化底蕴。
例如,“唐朝的月明。不知谁在春江花月夜里,第一个望见了月亮,从此月的千里婵娟,夜夜照亮无寐人的寂寥。月是游子的故乡,床前的明月光永远是思乡的霜露;月是思妇的牵挂,在捣衣声声中,夜夜减清辉。月是孤独人的酒友,徘徊着与举杯者对影成三人。……万卷古今消永昼,一窗昏晓送流年。三百篇诗句在千年的落花风里尘埃落定。沏一杯菊花茶,捧一卷《唐诗三百首》,听一听巴山夜雨的倾诉、子夜琵琶的宫商角羽,窗外有风透过湘帘,蓦然间忘了今夕何夕。”(吴克欣《唐诗里的中国》)
“文化作文在构思上把话题放到一个广阔深厚的文化背景上去审视、对比、碰撞,或以文化的眼光打量事物;或以文化的心态叙述或议论自然社会之哲理;或以文化的理性批判时代的假丑恶;或以文化的智慧表现真善美;或以历史文化名人的言论或事迹,显示作者的文化积淀等等。”这种在文化的积累与思辨,文化的共享与独思,文化的阅读与创造,文化的生态与文化的人生中,写作出充满历史文化底蕴的文章,当然要求考生有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诸如诗词底蕴、历史底蕴、文学底蕴、民俗底蕴、文言底蕴等。浑厚的文化底蕴、深刻的文化认知、丰沛的文化精神、较高的文化品位,就成了文化作文写作的追求。例如,在一篇名为《独上高楼》的文章中的李白是:“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zhuàn)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本文段选取李白抛开人们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的经典例子,突出了个人愿望与别人的期待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可见,历史人物对人生的选择,为后人提供了典雅的生命范本,他们举世公认的成就与品质,自然成为许多话题的铁杆论据,这样写,比你说一大堆道理更有说服力了。
因此。我认为文化底蕴类文章是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一定的前瞻性的,即使我们不大力提倡,其生命力也是较大的。因为历史太远久,岁月的烟雾越浓密,历史情景像一幅画,朦胧地定格在我们的大脑里面,如果把我们把它们清晰地再现出来,即使是一些失落的旧闻也同样会让我们激动不已。
例如,“当刘兰芝第五次回首的时候,泪还是忍不住落了下来,黑漆漆的门紧闭着,一如仲卿般冷漠,左邻右舍还在对她指指点点,议论着这个因不守妇道而被休的女子。可是,谁能知道她的苦衷?当她还未出嫁的时候,不知有多少的好小伙儿到她家提亲:模样儿俊的,有钱的,有势的,为何选了焦仲卿?他又黑又瘦,又没钱又没势,他凭什么娶到美丽贤淑的兰芝?兰芝一遍遍地问自己。泪水渐渐模糊了兰芝的视线,朦胧中焦仲卿那老实敦厚的脸又出现在她的眼前。是因为看中他山一般的朴实沉稳吧!”(2004年江苏高考满分作文《孔雀东南飞新传》)
此文段借助古诗《孔雀东南飞》别出心裁,大胆设计,在生动而颇具情韵的叙事中,突出“山的沉稳水的灵动”这一文章主旨。这样的“故事新编”,给人新奇的创造感。
优美的语言是历史和生命的浓缩液。如果借用古诗词或诗人来创造意境,怎不令我们像翻看历史的画册一样对那些古典的诗情深怀敬意?
例如:风裹满月光的香气,穿越古今,把历史的天空吹得更高,更远,吹醒了繁星,于是他们陷入了历史的沉思,什么是美?李清照——清风。弯月。黄花。
她抬头仰望,星星的忧伤落满她的瞳孔,挂在树梢上的一抹弯月,勾起她冰封的记忆。
回首往事,她浸入沉思,美到底是什么?是“知否,知否,应星绿肥红瘦”的情趣,还是“一处相思,两处闲愁”的牵挂,是“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豪放,还是“学诗漫有惊人句”的无奈,
她陷入沉思,并未注意到清风卷过的丝丝凉意,最后却是“人比黄花瘦”。
也许美丽是一种挥抹不去的忧愁,你感受到了吗?(优秀作文《诗人•月光•美景》)
当然,由于一些考生平时没有注意积累,在文章中出现诸如弄错历史人物的生活时代等误差,确是事实,但要知道,这是在没有资料可查的严密的高考考场里,差错也是难以避免的,何况就是我们的一些名家作文也有记不清要查资料的时候。现在,我们的学生经常用错标点,常写错别字,总不至于就不让学生用标点,写汉字了吧?可见,只要我们平常要学生多加注意是可以尽量避免的。
其实从文学史的角度看,像这样的回归现象古已有之,如唐代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明代前后“七子”的复古等,其生命力如何,自有时间来证明了。我们过于担忧是没有必要的。
我们提倡要考生写关注生活、关注自我、关注现实、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这当然是好事,但要明白,我们的高三学生天天是课室—饭堂—宿舍三点一线,他们外面的世界了解太少,而满脑子的是唐宋诗词,名句名篇,作文时自然也就入其文了。如果一定要杜绝考生写这类文章,又可能会像诸如前些年有的考生哗众取宠,人为地制造自己父母双亡的事件来迎得阅卷老师的好感。所以,我所担心的是不但没有写出真情实感,可能千篇一律的又是些无病呻吟,毫无价值的考场八股文了。
据我多年的高考现场评卷经验和对高考作文的热衷研究可知,像这样去掏祖宗的兜的文章是占了一定比例,但远还没有成为主流。更何况,高考作文百花齐放,也不是坏事。有了百花齐放,必有百家争鸣,现在出现争鸣了,说明这朵鲜花芳香四溢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