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州园林》的语言艺术

作者:王满春  时间:2007/6/7 17:11:21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617
  叶圣陶先生说过:“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他的《苏州园林》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
  文章起笔亲切自然,如话家常。开头一段的“据说”、“觉得”、“不该”都说得委婉而有分寸,却客观地介绍了苏州园林在园林艺术中的地位。下文这样的例子还有,“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平平常常的就把园林知识传授出来了。在介绍游览苏州园林的花木艺术时,用了“没法说出来”,形容游客的心理,使人感同身受。总之,全文语言力求浅显平易,“文不期工而自工”,这大概是因为作者胸中自有园林,叙述起来饱含深情的原因吧。
  文章分述苏州园林的特色时,几个分述中心句各个不同:“苏州园林里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浏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这几句前后提挈,把苏州园林的景物一一写来,句式大致相同,语言却有变化。这样,大同之中显小异,平稳之中见起伏,避免了雷同、呆滞。
  稳而多变 ,文章就多姿多彩,趣味盎然。本文于浅显平实中蕴含典雅,于条分理析处富于变通,使语言摇曳多姿,文气扑面。
  作为说明文, 文中的语言大都简明扼要,但并不失于浅薄,遣词炼字耐人寻味。如“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标本”一词就形象地表明它承继了古代园林艺术传统,浓缩了中国园林艺术精华,具有典范性。文章又接着说:“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鉴赏”一词进一步说明,苏州园林是一种珍贵的艺术品,有着重要的价值。又如在介绍园林里花墙和廊子的作用时,作者认为它们实际上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意思是,尽管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为几个部分,但并没有真的把景致分开,只是避免了一览无余,使游人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因为透过漏窗和廊子可以看见远处的景色,若隐若现,更增加了观赏者的兴致。“癯而实腴”,惜墨如金,文章留有余地,使人不断回味和思索,也想亲自到苏州园林观赏一番,领略其中的美景。
  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能一下就勾勒出了景物特点,文章随意点染,处处妙笔生花。例如“高低屈曲”,就勾勒出石岸的高低起伏曲折回环的走式,“玲珑”则表现了湖石小巧秀美的特点,说明苏州园林不仅有自然美,还有艺术美。另外像“俯仰生姿”、“盘曲嶙峋”、“珠光宝气”等词语,写出了苏州园林的树木偃仰交错、高低生情的动态美,花木不加修饰的个性美,既富有表现力又雍容典雅,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
  恰当的动词和量词,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栽几丛书带草。”动词是“栽”,量词是“几丛”,很符合书带草袅袅婷婷的特征,给人一种动态美。“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蔓延”和“墙上” 搭配,写出了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蓬蓬勃勃的生长态势。“补上几竿竹子或几棵芭蕉”的“补”,化 单调为多彩,化静默为生动,使人想到白色的墙壁旁,竹影婆娑,蕉叶摇曳。量词“几竿”、“几棵”,也很符合事物的特点,同时与前面的“几丛”相应成趣,突出了苏州园林的角落美的特征。
  为了突出苏州园林的特点,还大量运用了限制语。像“务必”、“一切”、“决不”都表示绝对判断的语气,目的是强调设计者的匠心——追求美的艺术,下文又用游览者的感觉来印证自己的推测 ,说明透彻,表达严密。尤其在介绍苏州园林的色彩时,作者用了“极少”、“大多”、“有些”、“一律”等,这些词语不仅前后呼应,而且由外而内,由整体而局部,说明了苏州园林以白色和淡灰色为主调的淡雅色彩,只所以表达的这样准确,得益于作者仔细的观察,对说明的对象了然于胸。像这样的例子,在文中俯拾皆是。
  综观全文,就像一座语言的百花园,丰富多彩,摇曳多姿,令人赏玩不已。宋代朱熹说过:“作文字须是靠实,说得有条理。”惟有理解,始能靠实。大散文家王安石也曾说过:“理解者,文不期工而自工。”《苏州园林》一文,之所以能如此简明朴实而又丰富多彩,“理解”“靠实”是很重要的因素。但最重要的一点,正像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叶老是苏州人,对苏州园林的情趣和特征有深刻的体会,对苏州园林怀有深厚的感情,“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用在此处,一点也不假吧。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