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高考

作者:陈驰  时间:2007/6/10 13:22:00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455
  从“文革”开始至1977年以前,上大学的途径不是高考,而是推荐,即所谓的“工农兵学员”。如果考核的标准是科学、公正的,仅就选拔的方式看,“推荐”似乎也没什么不好,但在当时那样一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社会的无序加上配套机制的完全缺省,有关公平的保证和允诺便成了一种奢侈。推荐上大学,对绝大多数的“工农兵”而言,其实只是一道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风景。因此,1977年全国统一高考的恢复,就不仅仅是一种原有秩序的恢复,更是一种公平精神的召唤,人道主义的真正回归,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
  那是我们这一代人生命中的春天,无论是否参加高考,也不论考上还是落榜,人人都在欢呼、都在庆贺、都在加倍努力——知识改变命运!这样的理念曾是那么深地镌刻在我们心中,稀释了苦难,抚平了伤痕,像熊熊篝火,温暖了社会,点燃了几代人的激情和那么多的憧憬与希望……从1977年到1979年,连续三年,社会青年在考生比例中一头独大,直到1980年后由于电大、职大、夜大的分流,这一比例才逐年降低,只剩下极少数“顽固分子”仍在坚守,我算是其中之一。我初中毕业即去塞北插队,后来招工到一家企业当工人,缺漏的高中教育只能利用业余时间自学和“恶补”,这注定了我的高考要比别人更困难。之所以“屡战屡败”但仍能“屡败屡战”,除去性格之外,主要还是我对高考的感受。从第一次落榜开始,我就对自己约法三章:不看电影,不看电视,不谈恋爱。除去上班,所有的时间我都不轻易放过。并且坚持数年。这样的行为,在我的工友们眼里似乎有些悲壮,但我的真实感受却截然相反——每一次落榜之后,我都能感觉到自己明显的进步,那么多原先完全不懂的东西现在搞明白了。只要继续努力,假以时日,终会有一次冲刺变得极为有力……在后来就读大学的日子里,我曾对那段历程作过回顾,结论始终是肯定的:屡战屡败带给我的是充实,是提升,而不是阴郁,不是悲苦,更与悲情毫不沾边。胜固欣然败亦喜——这样的心态,甚至应该说还带有几分喜剧。绝非心理素质过硬,而是缘于当时良性的社会氛围,没有谁来逼你,参加高考完全出于自己的选择,即便落榜,你仍可做一个好工人,好干部,抑或索性去做一个令人眼热的万元户。
  二十九年后,2006年夏初,我的女儿也像当年的我一样走进考场。与我当年不同,女儿不是仓促上阵,而是做了长期、坚实的准备: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高中、尖子学生——十二年苦读不分寒暑风雨兼程,一路汗水,一路泪水,更有父母、亲人和众多师长全程陪护,皆作激励状,目标指向极为明确,所有的付出只为这最后一搏,无可选择,唯此一途。她们似乎并不孤单,走在同一条路上的莘莘学子全国多达数百万人,并且年复一年。于是高考假日、高考交通、高考经济便应运而生了。颇像当年的上山下乡,轰轰烈烈的背后是百万青年和千万家庭的命运,实在无法不成为牵动整个社会的大事件!古宅闹鬼,老树成精,事情演变至此,无疑早已背离了教育的原旨,从而变得荒诞,变得充满悲情。临考前一夜,她居然第一次通宵失眠了!作为父亲,我感受到了辗转反侧中的孩子那无以言说的心灵负重,而我却无法为她提供帮助,惭愧之余,痛彻骨髓。第二天上午九点,她就那样青着一张小脸奔赴考场。女儿明白,对她而言,高考已不再是她一个人的事情,与所有考生一样,作为集体无意识的祭品和赌注,她只能随波逐流,鼓足勇气迎接她十七岁人生的第一次考验,用她爆发的全部能量去履行一个长达十二年的约定。
  高考结束后的第二十天,在一个充满诡谲的深夜,高考分数终于揭晓了,通过一部部几乎被打爆了的查询电话,几百万考生得到了决定自己命运的考分。我坚信,那个深夜一定会令所有考生和考生家长们终生难忘:没考好的嚎啕痛哭,考好了的也嚎啕痛哭,每一位父母都彻夜难眠,相伴而泣,暗自流泪……那是一个充满泪水的长夜,那一夜的泪水汇集起来一定是条汹涌壮观的大河!哭吧,孩子们,在你们漫长而艰辛的备考生涯里,这也许是唯一一次完全出于你们自己内心的决定和选择。
  真可谓“时代已变,物已非昨”啊!
  半个月后,一封来自首都的特快专递送至我家,里面是我女儿考入北京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一瞬间,一家三口竟相对失语了,能做的只是与女儿长久的凝视,我们多希望能从女儿的目光中读出欣喜、欣慰抑或是一种解脱——毕竟都过去了,结局也算圆满。然而没有,甚至相反,读出的偏偏是两个最令我心惊胆寒的词组:“凄然”与“惨烈”!
  我再一次感到心痛如绞……对孩子而言,高考既使她第一次关乎命运的考验,也是一次关乎人生与社会的全方位审视,她蓦然发现,自己十二年的苦读,所学到的很多东西只是为了应对高考,而对自己实际能力的形成并无大用。倘若真是如此,则所有的苦读都无异于浪费生命!这样的感悟,使她痛苦万分,一时无法自拔,以至于对北大、清华这样的名校也产生了怀疑,对我们整个教育体系的认识产生了动摇。应该说,作为一个还尚未跨进大学校门的学子来说,具有这样的思考也算难能可贵。尽管或许还不够全面、深刻。
  毫无疑问,女儿的成长出现了阴影,心灵有了创伤,她自己也在竭力挣扎,在内心与自己做着激烈斗争。我们惟有用深深的挚爱与她相伴,与她沟通,同她一起走出阴影,帮助孩子重新奋起,尽快投入到新的学习生活中。
  但我没想到,这一过程竟用了几乎整整一个学期。
  但她毕竟是坚强的,她在挫折中思考,在思考中成长,在成长中自愈,最终走进灿烂的春光里。
  庆幸之余,我禁不住再次拷问自己:如果时光倒流,让我心爱的女儿再重长一回,我还会像从前那样绞尽脑汁地引导她、激励她,想方设法地抽空她的童年和少年,迫她苦读,把她再一次推向高考的祭坛,接受严酷而又悲情的洗礼吗?说实话,我无法回答。所有的家长都无法回答。面对现实,莫非我们还能有什么别的、更好的选择吗?
  但有一点,我们能够达成共识: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一个受教育者在愉悦中接受,在接受中成长,在成长中认知,在认知中形成卓越的能力。这就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它应该是以人为本的,是始终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违背了这一宗旨,就是对教育的亵渎!对人的漠视!对人才的摧残!那么,我们当今的教育方向究竟应该如何确立?教育体系、高考制度、选拔模式的改革又该进行怎样的探索和富有成效的构建?在纪念高考恢复三十周年的今天,这无疑是我们每一个家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育工作管理者和国家、政府、全社会都应该严肃思考的重大课题。
  文章来源:《山西经济日报》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