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诗意之辩

作者:ht88111  时间:2007/6/10 14:49:39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033
  ◆为什么要拒绝诗意的成长 
  秋上心 
  2007年高考全国卷I的作文题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2007年湖南地区高考作文题为:诗意的生活。不知道完成这样的高考作文是否还会有以往一贯的“诗歌除外”的限制,新浪网正在举行一个2007高考作文同题征文,两条与“诗意”有关的作文题,自然让我联想到一个小学生的一次不那么诗意的遭遇。 
  小学老师给学生布置了一道作业:请你以“当 不在身边的时候”为题,写一篇不少于400字的习作。老师提示,横线上可以填上爸爸、妈妈、老师或者伙伴,也可以填某一动物或物品的名字;习作要通过一件事情具体讲清“当 不在身边的时候”的真实想法以及原因。 
  有个孩子一挥而就,他写的是一首“诗”: 
  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 
  我只能漂在学海之上, 
  我感到孤独、无望, 
  多希望老师在我身边, 
  帮帮忙。 
  平日里对老师有些不尊敬, 
  不知老师宽容的心能否 
  包容、体谅, 
  多希望老师多教我些知识, 
  因为我自强。 
  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 
  我只能浮在课本之上, 
  我成绩立刻会下降, 
  多希望老师在我身边, 
  帮助我找到方向。 
  平日里感觉老师没有什么, 
  不知老师宰相的肚量能否 
  包容、体谅, 
  多希望老师教我方法, 
  让我不再迷茫。(注:以下部分可删) 
  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 
  我只能默默盼望, 
  我只能翘首遥望, 
  老师,您在何方? 
  如果没您的帮助, 
  我该如何学习, 
  成绩肯定下降。 
  我自强, 
  老师,请您帮帮忙! 
  当老师不在身边的时候, 
  我只能悄悄思念, 
  我只能默默祈祷, 
  老师,您在何方? 
  如果没您的关心, 
  我该如何自理, 
  生活会多么孤单。 
  我自强, 
  老师,请您帮帮忙! 
  老师,请您留下脚步, 
  不让我孤单、无助, 
  我要您的爱, 
  也要您的帮助, 
  哪怕您再骂我几句, 
  我也照样开心, 
  老师,您让我不无助! 
  老师,请您留下脚步, 
  别让我的学习退步, 
  我要您的指责, 
  也要您的斥骂, 
  哪怕再扇我个耳光, 
  我也照样开心, 
  老师您不让我无助。 
  老师,请您在我身边, 
  我想您在我身边, 
  请您挥动教育的长鞭, 
  抽、打、骂,让我进步! 
  老师,不要不在我身边, 
  我爱您,老师! 
  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个读小学五年级的孩子,今年10岁。问他怎么写起诗来?他说,喜欢呗,写记叙文嫌麻烦。据说,老师在“欣赏”了他的习作之后有如下评论:诗写得还可以,但没有按照要求,应当写记叙文,所以要扣去×分。 
  在我看来,诗写得怎么样,并不那么重要,关键是从它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个小学生学业的压力,还有他对自身成才的渴望、对学校教育的误读。不过,在老师们看来,学生习作里蕴含的感情是否真实,似乎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应该符合要求:写一篇记叙文。在记叙的结构里,哪怕你虚构具体的细节或者想法,都可以得到高分。 
  著名作家陈建功上小学的时候也有过写诗的经历。一次,老师以“国庆随想”为题,要求他们写一篇记叙文。陈建功觉得写记叙文太干巴、太一般,便决定写一首抒情诗,表达他心中澎湃的激情。可是,老师看到那首诗时,脸上是“乌云密布”,因为其他同学的记叙文都写了好几张纸,而陈建功只写了几行,老师认为他是偷懒不认真……原本渴望创新、渴求成功的陈建功,一下子变得灰溜溜的。(《读与写》2006-1-12) 
  如此机械、刻板,扼杀的不仅仅是孩子诗意的表达,更是诗意的童年、诗意的成长,可是能责怪老师吗?相反,我们也许还要感谢老师的耳提面命,这是对孩子的一生负责,因为现在的中考、高考,每次写作部分都有“诗歌除外”的提示。我知道,这样的设置并不意味着是对诗歌的抛弃,因为诗歌一旦成为评判的对象,可能有着很大的“摇摆空间”,相反容易引发更大的不公平。可是,不用考试,我们就可以不要诗歌了吗?不用考试,我们就可以拒绝对生活诗意的表达吗?不用考试,我们就能从小拒绝内心那份浪漫轻松而充盈的诗意吗? 
  陈建功的妈妈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更是一个家庭教育的有心人,据说,她在看了儿子的那首诗作之后,不仅没有批评,反而夸他别出心裁,敢写诗,敢与人不一样:“老师不给打分,我给你打分,我给你打5分。”在今天,有多少人敢于像陈建功的妈妈这样给孩子以鼓励与赞扬?尽管我们知道,幼小生命里潜藏的那份独创与天真,需要加倍的呵护与关爱,因为我们更知道,一个没有文凭,只会写诗的人,现在几乎已经不可能有他的生存空间! 
  其实,诗歌早已面临着生存的危机,在公众的视野中,2006年的诗歌事件显得十分热闹。有人说,即使对诗歌再不感兴趣的人,这一年也难免要注意到“梨花事件”、“韩寒与诗人们的骂战”、“保卫诗歌”、“诗人裸诵”这样的事件。与以往不同的是,2006年发生的“网民恶搞诗歌”和“诗人自我恶搞”事件,因为有包括主流媒体的大面积介入,使诗歌无比尴尬地凸现于公众的视野之中。 
  诗歌是人内心情感的表达,诗歌是生活的审美超越;这种审美超越,不但是一个情感的把握过程,而且也是一个语言的选择过程。古人云:“在心为志,发口为言,言之美者为文,文之美者为诗。” 诗人们通过日常生活语言和意象的排列与组合,往往可以表达常人司空见惯却又难以言说的一种人生体验和情绪。 
  从这个意义上说,诗歌对人的审美能力的培养与激发有着其他文体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诗歌除外”的考试制度里,诗歌在孩子们的学习生活里能不被排除在外吗?!诗歌在与诸多可以兑现为考分的素质教育特长项目的较量中能不被PK掉吗? 
  有人刚刚在媒体上提出疑问:诗歌生态恶化,是谁惹的祸?问题太大,也太复杂,我更关心的是今天孩子的成长,都说“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可是,当孩子们在这位“最好的老师”的引导下,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时,学校的老师们往往给出的却可能是最坏的评价!——悲愤出诗人,不知道我们的教育是不是试图以这样的方式去激发孩子们的诗意!?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里有着这样两段文字—— 
  老实说,我对从小学到中学的整个生活始终感到无聊和厌倦,一年比一年感到不耐烦,盼望尽早摆脱那种枯燥乏味的求学生活。我记不得当时那种单调枯燥、缺乏温暖、毫无生气的学校生活中曾有过什么“愉快”和“幸福”。学校生活彻底破坏了我们一生中最美好、最无拘无束的时代。 
  当我看到今天的儿童无拘无束和几乎平等地与自己的老师闲聊时,当我看到他们不像我们似的始终怀着一种隔阂的感觉而不是毫无畏惧地奔向学校时,当我看到他们可以在学校和在家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轻、好奇的心灵中的爱好时,我还总觉得有点难以置信——他们是自由、独立和自然的人,而我们那个时候,当我们还未踏进那幢可憎的学校大楼以前,我们就得全身紧缩,免得撞上那无形的架轭。学校对我们来说,意味着强迫、荒漠、无聊,是一处不得不在那里死记硬背那些仔细划分好了的“毫无知识价值的科学”的场所。我们从那些经院式或者装成经院式的内容中感觉到,它们和现实和我们个人兴趣毫无关系,那是一种无精打采、百无聊赖的学习,不是为生活而学习,而是为学习而学习,是旧教育强加于我们身上的学习。 
  茨威格所说的“今天的儿童”,时代背景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现在是21世纪了,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学校和在家里坦率地说出自己的愿望和年轻、好奇的心灵中的爱好”了吗?我们的孩子已经是“自由、独立和自然的人”了吗? 
  这是明知故问。其实,假如不是看到那首被老师视为不合要求的诗作,我也不会有一种表达的冲动。可是冲动的表达之后,在孩子面前,我们可能依然会保持着一副严厉、冷峻的形象:你怎么能不按老师的“要求”去做!? 
  ◆警惕高考作文的诗意迷失  
  今年高考作文可谓是一片诗意,全国卷作文题讨论“人生,诗意还是失意”,湖南题为“诗意的生活”,浙江则是“行走在消逝中”,而山东更是迷离,就叫“时间不会使记忆风化”……
  这满卷皆书诗意的高考作文,令我感觉很不是滋味。一个最基本的问题是,这样诗意的诉求,离考生那种紧张的高中生活委实太过遥远。让学生过度陷于对诗意的想象,必将制造出大量无病呻吟极度空洞的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极度陷于诗意,不利于学生思想的展示。这是一种悲哀。才华从来不应限于文采与个性,对一个国家与民族而言,一代人的思想素质与精神厚度,才是最根本的。或许,在诗意生活的构想中,在怀想天空的漫游中,在消逝风景的追忆中,那些极具语言能力的学生会显扬其表达的魅力,但这绝对不是界定学生作文水平的全部。表面宽泛的诗意想象,对作文来说,其实是一种更为逼仄的命题,会让那些更贴近现实生活,更能反映主流社会的文章,失去依托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如此诗意化的命题,对提升高考作文的阅卷质量,必然构成一次前所未有的挑战。可以想象的是,对这样的命题,其界定的标准也必然更为宽泛,换言之,阅卷老师对作文质量的界定,弹性空间将变得极大。由此类推,今年对高考作文是否属于错判误判,也将会陷于更为复杂的境地。而基于这样的原因,很可能导致高考作文批改的质量上不去,最终损害到高考本身的公平性与公正性。 
  所以,今年高考的作文题,让我一点都感觉不到诗意。诚然,考生们的高考作文卷已由白纸变成黑字,接下来惟一考量的也就是阅卷了。我的最大祈愿就是,最终组成的高考作文的阅卷队伍,能够是那些真正具有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的人,能够是那些真正具备写作知识与实践能力的人,是那些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与责任意识的人,能从表面诗意的文字捕捉到诸如情怀、责任、思想等等信息因素的人。即诗意的作文,需要现实的弥补。  
  (作者系江苏市民:单士兵)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