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诗”鉴赏训练三题
作者:淄博十一中 李太永 时间:2007/6/23 7:52:0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011
菊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注:黄巢,唐末农民起义领袖。
1. 第二句“我花开后百花杀”中的“我花”“百花”用了什么手法?各指的是什么?
比喻或象征。“我花”指菊花,是广大被压迫人民(或劳动人民)的象征。
“百花”喻指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集团。(3分)
2. 第四句“满城尽带黄金甲”想象奇特,设喻新颖,辞釆壮伟,意境瑰丽,可谓前无古人。试剖析。
诗人把黄色的花瓣设想成战士的盔甲,把它由幽人高士之花转变为最新最美的农民革命战士之花,赋予它农民起义军战士的战斗风貌与性格。(3分)正因为如此,作者笔下的菊花一改过去幽独淡雅的静态美,展现出一种豪迈粗犷,充满战斗气息的动态美。(2分)
二.阅读元稹《菊花》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 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 此花开尽更无花。
1. 哪些情景体现了作者对菊的偏爱,找出相应的词语或短语加以分析。
“似陶家”用比喻手法,展现了秋菊满院盛开的可人景象。“遍绕”、“日斜”,把诗人赏菊入迷,留连忘返的情景真切地表现出来,渲染了爱菊的气氛。(4分)
2. 这首诗从咏菊这一平常的题材,发掘出不平常的诗意,给人以新的启发,显得新颖自然,不落俗套。在写作上,笔法也很巧妙。试从构思上进行剖析。
前两句写赏菊的实景,渲染爱菊的气氛作为铺垫;第三句是过渡,笔锋一顿,迭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引出深微的道理,回答了爱菊的原因,表达了诗人特殊的爱菊之情,进一步开拓美的境界,增强了这首小诗的艺术感染力。(4分)
三、阅读郑谷《菊》一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1. 诗中的菊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高士形象。(由最后一句可看出)(2分)
2.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来展现这一形象的,试结合第四句进行分析。
主要用了对比、拟人手法。(2分)作者以池岸边的菊花与高屋上的瓦松作对比,意在说明菊花虽生长在沼泽低洼之地,却高洁、清幽,毫不吝惜地把它的芳香献给人们;而瓦松虽踞高位,实际上“在人无用,在物无成”。(2分)在这里,菊花被人格化了,作者赋予它不求高位、不慕荣利的思想品质。“由来”与“不羡”相应,更加重了语气,突出了菊花的高尚气节。(2分)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