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探究性阅读题
作者:佚名 时间:2007/8/7 9:47: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625
综观2004年全国各地中考语文试题,这一理念得到了普遍体现。仅就文言文阅读而言,探究性阅读题可谓异彩纷呈,成为今年中考语文试题中最富生机、最具活力的一部分。
[原题再现]
例1:有这样一个故事:一匹骨瘦如柴的老马拉着盐车上山坡,气直喘,汗直流,竭尽全力还是拉不上去。赶车的人吆喝着,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它……这时,一个路过的相马人看见了,心疼得流下了眼泪,急忙脱下衣裳披在瘫倒在地的老马身上。老马睁开眼,看到相马人,眼睛一亮,长嘶一声而逝。
请你展开想像,写出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
[试题解说]
这是一道课内外拓展延伸结合得非常自然的探究题。解题时,我们必须认真阅读材料,根据材料探究出我们所需要的答案。首先要看清探究的要求:想像老马临死前想对相马人说的话;其次我们要认真阅读故事,并结合《马说》》一文从现象入手,分析解剖材料;最后,要用恰当的语言把探究的结果表达出来。考生可以诉说自己怀才不遇,也可以谴责赶车人的愚昧粗暴,或者感激相马人的知遇之情,等等。只要想像合理即可。这道题考查了考生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考查了考生的联想、想像能力,一举两得,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能力探究。
[原题再现]
例2:阅读下面《不食嗟来之食》,完成文后问题。
齐(齐国)大饥(饥荒)。黔敖(齐国的一位富商)为食(准备了食物)于路,以待饿者食之(给他们吃)。有饿者蒙袂(mèi)辑屦(jù)(袖子遮着脸,拖拉着鞋),贸贸然(两眼昏昏无神的样子)来。黔敖左奉(捧)食,右执饮,曰:“嗟(喂)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嗟来之食”的故事流传至今,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成语;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试解释它的意义。
[揠苗助长]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一棵棵地往上拔起一点,回家还夸口说:“今天我帮助苗长了!”他儿子听说后,到地里一看,苗都死了(见于《孟子•公孙丑》)。后来用来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嗟来之食]_________
(提示:答题不超出100字。故事情节须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不能全文翻译。)
[试题解说]
这也是今年文言文阅读中的又一创新题型,它要求考生在理解阅读语段的基础上,再对题目中提供的材料进行探究,像翻译而非翻译。着重考查了考生整体感知领悟能力、分析概括归纳能力、筛选信息能力。考生首先要在理解《不食嗟来之食》故事的基础上,再模仿《现代汉语词典》中对成语“揠苗助长”的释义,写出自己的探究结果。解题时一定要用简练的语言将故事叙述得大致完整,将成语义基本解释清楚,并点明出处。参考答案:古时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富商在路上施舍饮食,对一个饥饿的人大声吆喝:“喂!来吃。”饥饿的人说,我就是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个地步的。终于不食而死(见于《礼记•檀弓》)。今泛指带有污辱性的施舍。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