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作者:石狮三中 李岩生  时间:2007/9/16 6:59:4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2430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化太快”么?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我们身边时刻都发生着新鲜事。如在有老师硬性规定: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的时候,北京东城区提出“尊重”教育,允许迟到的学生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走进教室。学生有事进办公室可以坐下来,与老师平等交谈等。面对这样这种以往不可想象的变化,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就是“师道尊严”。在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尊严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有的老师甚至炫耀:看,我的学生多听话多怕我呀!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另一部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 。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绩优秀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频繁考试,让“违纪”学生抄10遍练习题的有之,让学生背作文的有之。我们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尖子,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的“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少有“感恩”的心!这样的学生很难合上时代需要的节拍。有个教育名家早就说过: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回头想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们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学习方法,是人文意识,是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知识,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么?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他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有位校长对他的老师说:要善待优等生,他们可能成为科学家,为我们学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们可能会做官,为我们学校批条子、剪彩。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们可能很会赚钱,将给我们学校捐资呢!话也许“实在”了些,却值得细心品味。
  比如一块砖,建在高楼大厦上和铺路面上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发挥了“材”的作用,而我们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很不公平!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国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再者是“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面对一群有活力四射的学生,只有撒播爱的种子,才可喜获“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生命)”的回报。知识是冷冰冰的,唯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愉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能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甚至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因此教学中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参与学生交流,多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正如马卡连柯说的:爱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应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为此老师应该及时实现角色的变迁:
  一是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 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问这圆像什么?幼儿园小朋友讲十多种,小学生讲出了十来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一种也讲不出来。为什么?怕讲错了被人笑。教师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新课程则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才能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新课改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语文是一门基础性语言学科。叶圣陶说:“它是交际和交流思想的工具;它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而且是一门以情动人的艺术。”那么语文的基础性究竟体现在何处呢?首先,语文的基础性指的是它是我们学习、传播我们母语的媒介,也是一个人立身为人之根本;其次指的是学习语文、掌握语文的长期性和语文知识的包容性。但在应试教育导引下的现时语文教学却没有注重其基础性,而是偏离了其本来的方向,从而使语文学科失去了本身应有的魅力,也得不到学生的重视。因此,我就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来谈一谈自己的看法。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学,首先要转变观念。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应试教育的推动下,在高考指挥棒的左右中,当前的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笼上了浓浓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为了高考而教,为了高考而学,从而忽略了语文本身所具有的文学艺术魅力,陷入了一个“舍本求末“的怪圈中。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教和学都围绕一套高考试卷展开,如高考文学常识,教师把文学常识梳理得很细;高考考字音字形,教师就只能在课上听写字词,从而形成一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尴尬局面。一篇优美的文章,依据高考要求,拆开来讲析,拆的七零八落、面目全非,从而失了整篇文章的美感。在高考应试的要求下,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而言,得到了是一些有效解题的方法以及枯燥字词,学生的成绩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但这种教法很难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这样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厌恶语文,越来越逃避语文,从而失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
  因此,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转变观念,借助语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独特魅力,来引起学生对语文的重视和喜爱,同时让学生意识到学好语文对其以后自身发展的关键作用,要让学生明白,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流利的语言、优美的文字、广博的知识、雄辩的口才、甚至健全的人格都依靠语文学习来获得,只有学好语文才能“踏遍”天下,这是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必须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要求。
  其次,改进关系、提升情感。这里所说的不仅是指要提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提升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感情。语文教学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语文教学的过程也就是情感交流的过程。可以说,学生是在情感交流的过程中获得了知识。俗话说,为其师则信其道,作为语文教师,必须拥有扎实渊博的知识和灵活生动的授课方法,以获取学生的信任。教师只有得到学生的信任和学生建立平等、民主、互信的关系,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生的共鸣,才能为授课和交流提供感情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应充分利用语文本身所具有的独特的文字魅力,积极改变学生对语文的情感,教师应通过调动语文学科的知识性、趣味性,来唤起许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能动性。只有这样,语文才可能成为最灵活、最有趣、最有吸引力的学科,语文老师也才可能成为学生心目中最喜欢的老师。这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得学习语文,才能更好的提高语文成绩,也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再次,求真务实,注重理性思考。在新课改的指引下,近年来,语文教改异常活跃,教学方法探索尤为热烈,众多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各种优质课、观摩课层出不穷,所有的这一切,似乎给当前的语文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和活力。在一些优质课、观摩课上,很热闹,很煽情,学生也很主动,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实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回答出一个个问题,课堂气氛活跃。但教师所讲的绝大部分内容,所提出的绝大部分问题,都是语文教材的编者或是某些“权威人士”以及教参上的观点,教师把这些观点拿来设计成几个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思考、讨论以得到那现成的观点。有时学生回答不出教师预定的答案,教师就不厌其烦的启发、诱导,直到学生回答出那个既定的答案为止。而在这其中,教师没有提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也不敢在课堂上大胆陈述自己的观点,一切按既定的问题和答案进行,缺乏自身对教材的理性思考,这些教学与其说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倒不如说是给教师提供了一个作秀的舞台。这样的教学,无论对学生来说,还是对语文学科本身,都是一种损害。因此,我们必须脚踏实地的开展语文教学,开展真正适合高中教学的、深挖教材的、倾向于理性思考的发现式语文探究课。
  最后,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树立。在应试教育面前,一切教学围绕高考要求展开,从而使许多学生越来越害怕语文,缺乏必要的自信心。同时就语文学科本身而言,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学生要想在短时期内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效果是不太明显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自信心的培养。要让学生体会到被认可的情感体验,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应针对不同的学生设置不同层次的问题,应注意挖掘学生潜在的优点、长处并及时予以鼓励,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对缺乏信心的学生多给他们机会,鼓励其勇于尝试,对精力不够集中的学生要委婉的提醒,要多关注成绩差的学生,同时还要着重表扬进步者,树立榜样,来促进学生信心的树立和提升。学生对语文学习信心的提升,才是是语文教学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以上几点,是笔者在日常教学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难题,就笔者本身而言,在目前的这种教学模式下,这种情况是难以在短期内改变的。但我想,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新型人才的需求,语文教学不逐步改变这种现状,那麽语文学科将永久的失去其应有的魅力。因此,我们必须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认真解决好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真正焕发青春和生机,才能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才能让学生真正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