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汪曾祺》比较阅读
作者:石锦丽 时间:2007/9/26 9:00:42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983
革命导师马克思逝世后,作为亲密战友,恩格斯的内心无疑是悲痛的,但在马克思的葬礼上,恩格斯仍然十分冷静地回顾了马克思一生的功绩。在中国,一代文学大师汪曾祺逝世后,他的后辈是如何回忆他的呢?就让我们随着江南作家徐卓人的笔触,去追怀这位把生命留在文章里、把真情留在歌谣里的作家的吧。
永远的汪曾祺(有删节) 徐卓人
汪曾祺为人为文,向真向善,求平实,不矫情。这个性情中人,深深爱着生活,对生活有一种宁让它负我、我不负它的痴迷,通俗说法:“随遇而安”。散文《午门》中,记述了他夜晚独自站在午门下面的广大的石坪上万籁俱寂满天繁星的况味: “我觉得全世界都是凉的,只我这里一点是热的。”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己心温暖,则世间温暖。
汪曾祺的这种大平和心,使他变成一根草,一株树,一条河流,一潭池水,与天地人达成了最为相宜的默契。他认为《论语.侍坐》中“ 曾皙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暮春,春服既然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兮,咏而归。’”他在《〈戏联选萃〉序》中,颇欣赏贵阳江南会馆戏台的对联:“化深深,柳阴阴,听隔院声歌,且凉凉去;月浅浅,风翦翦,数高楼更鼓,好缓缓归。”“这样的对看戏无功利态度,这种曾点式的对生活的无追求的追求,乃是儒家正宗。”所以,他对生活才有这样亲切的态度。所以,才有如此的美文:
“一月,下大雪。
雪静静地下着,果园一片白。听不到一点声音。
葡萄睡在铺着白雪的窖里。”
我的一位朋友为这段文字震竦:“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
汪曾祺的《葡萄月令》将葡萄这颗小小生命一月一月写来,竟然写出了一个生命的宁馨儿!
有人称汪曾祺是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也有人称汪氏小说中“隐隐带着秦少游的流风遗韵”。不论怎么说,汪曾祺是对人世间的美爱怜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的,他象汩汩清泉,持续不断地载着这种爱的声息。《大淖记事》一直被人称颂,人性美在世俗中的沉浮表现到了切切实实,梦境与现实永远这样交织着矛盾和统一,于是他的爱情故事就永远笼罩了一种“杜鹃声里斜阳暮”的沉郁色彩,他的爱情故事既不是《梁祝》,也不是《孔雀东南飞》,倒更接近于《牛郎织女》。是的,在所有叙写这种梦境与现实的故事中,唯牛郎织女给人一丝温暖,一点安慰。疲倦了的人类,多么需要这种温暖与安慰!汪曾祺是善解人意的。
……
汪曾祺不失为中国文坛的一位名士。
白帆远去了。可是我还是看见了他。
【阅读训练】
1.《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和本文在内容上有何异同?
2.“白帆远去了,可是我还是看见了他。”一句用了怎样的手法,可怎样理解?
3.如何理解“这是怎样的境界!此刻你不管怎样躁动不安,你必须屏息静气,跟着悄悄踏进葡萄园。”一句话的含义?
【参考答案】
1.同:两文均为怀念性的文章。
异:前者是一篇悼词,回忆的是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后者是作者在汪曾祺去世八年后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着重回忆的是汪曾祺人性中的和谐美,正是这种性格影响了他的为文,形成了一种平实亲切的文风。
2.用了比喻手法,作者把汪老比作白帆,白帆象征着中流击水的远航姿态,作者的意思是汪老尽管离开了,但在后人眼中,他仍像白帆一样在文学的大海上航行,为后人指明前进的方向。“可我还是看见了他。”说明尽管汪老不在了,但是他的文学精神永远活在文学青年心中。
3.这句话在评价《葡萄月令》的语言。在《葡萄月令》中作者用平实自然、口语化的语言,简短的语句营造了一种宁谧恬静的氛围,为了造成一种叙述的亲近感,作者有意采取拟人手法,让人不由得将葡萄想象成一个正在熟睡的婴儿,这样的环境是任何人都不忍心打破的,还禁不住要进去感受一番。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