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佛”,“佛”法无边——一段语文教改的“心”路

作者:蒋存强  时间:2007/9/30 19:12:45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879
  每逢改革,必谈理念。但论理念,必奉之为“经”,因此必正襟危坐。此论有感于听专家名师评课。
  我等后学,与人论学,总发之肺腑,把一腔热情及进益之心裸呈于案。因此,每逢听公开课也就跃跃欲试,把自己的粗见抛掷一二,当然也不乏妄肆锋芒之言。但一听专家名师点评,便不免汗颜,进而惶急和茫然。专家评课,必谈理念,必作博引,必论其一、二、三。听得多了,耳朵里尽是“文本”、“三维”、“人文”、“素养”之类,自己那点执教的心得和浅见,避之不及,惶作风云散。回到讲堂,面对学生,乍觉舌笨口拙,生怕学生也和专家一样拿一把尺子去测评我的课堂 ,不免备课更加痴心,再把名师的几节示范课烂熟于心,时不时效颦一两,未能让学生青睐,倒让自己觉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当语文老师心累!”“教了这么多年,却不知语文咋教了!”
  徘徊在教改门口的人常发此喟叹!
  这感觉就像一个虔诚的信徒而被“佛”拒之门外。
  我心向“佛”,“佛”岂不可指点一二?执教了两年的新教材,也学了一回唐僧师徒取经的精神,一路风雨一路歌,心中有“佛”,“佛”光普照。今天,我很自信的站在了语文课的讲台上,谈笑风生,和我的学生一起收获。归纳起来,得益于“语文即生活,生活即真实”,而路在脚下。
  (一)  避重就轻,笑觑“理念”
  案例:作文课上,我先侃了一通新课程标准下关于作文的“理念”,,并在黑板上板书了“人文”“个性”两词,加了着重号,出示话题作文——以“机遇“为话题。要求:选材要个性化,切入要具体化,表达要有感情。然后让学生构思,可以讨论。学生照例作痛苦状,但不得违拗,有几个窃窃私语,不知谈何话题,忽有生举手,叫起问:“老师,你能告诉我们怎样的写作才算有个性呢?”我照例想引一段经论,但转念:这些“经论”自己都觉得晦涩,说与学生,不啻问道于盲,也就欲言又止。教室里出奇的静,几十双眼睛齐刷刷刺向我,写满了探寻和渴求。我踌躇了一会儿,“同学们,这个问题我先不作解释,大家把刚才的思路中断一下,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写几句话,就写刚才教室里的气氛。”此举学生虽不解,但还是写了,学生写好后,我选读了两文如下:
  甲:教室里一下子静极了,静得能听到心跳声!
  乙:老师的呼吸声清晰可闻,窗外有时还传来两声鸟叫,有个同学一不小心把铅笔盒碰掉在地上,大家很吃惊地回过头来看他……
  读后问两文哪个好,皆言乙好!又问两文写得同样内容,为何乙好?生纷纷发言,师择其要
  而总结:“写形象,让别人得结论,这就是个性。”生先愣愕继而惊喜不已。“个性”原来如此简单!师趁热打铁,又举数例。如“虚题可以实写,实题可以虚写”等,让学生个个摩拳擦掌,几欲先写为快。那次平时最怕作文的抄写专家某同学也写出了一篇佳作,题目是《我失去了一个机会》,写的是作文课上老师没宣布下课,自己先站了起来,被老师罚在座位上不准外出。他说失去了一个宝贵的机会,以往每逢作文,他都要去隔壁教室内去借作文选,以备抄袭之用,可这次急不可耐,闯了祸,借书抄的机会也成泡影,不过他在之后又写道:我失去了一个机会,但我又获得了一个自己构思,用心写作文的机会。读后让人忍俊不禁。
  这一突破让我有茅塞顿开之感,原来是对语文课改乃至“理念”的敬畏感,让我与真正的语文失之交臂。
  试想,有多少节课,我们用所谓的“理念”、“标准”模糊了孩子们的视听,让他们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开来,真正地虔诚地当成了“学科”,敬畏和膜拜,味如嚼蜡地读、背、记,充其量只是应付考试。悲哉!语文课荒唐到如此地步。是“经”之谬,还是操鞭者之愚钝。又想,中国人的礼仪真是发挥到了极致。本来一节粗糙不堪、硬伤累累的公开课,经专家一点评,便环环入理,层层精彩。执教者更是踌躇满志,这难免以讹传讹,贻误后学!曾到宿州一所中学观摩语文教学,授课人采用的是板块式教学,但机械、做作,程式化,了无生气,更谈不上学生对语言的感悟与创新。中午评课时,组织领导鼓励大家畅谈,不必拘泥、也不必避讳缺点与不足,以便发现问题,共同提高。我自以为遇到了知音,激动虔诚、语无伦次地抛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获得了下面一片赞许。不想领导在作结时语重心长地说“听课看不到别人的优点,抓住缺点不放,这是观念意识不够,也是部分同志一直得不到提高的原因!”结果,下一场评课,一片噤声。
  所以,老师们经年培训,经年互听互学,经年总结。但在所谓的形式中迷失了自我。更有甚者,执教毕业班便以升考为指挥棒,全不管语言文字的鲜活与生动,成天把学生套在“经验”与“技巧”里,玩题海战术,焉有真正的语文在,语文课改的初衷更是被践踏的一片狼藉!
  今天这节作文课的成功,让我开始从平常心,坦然惬意地面对语文课改。相信语文就是说话,教会孩子们说话、运用语言的技巧,教学无论怎样改革,那都能轻松俗如地去面对。
  把语文引入生活,实让我彻悟。学生和我一样,没有了讳莫如深的心魔,闲适自在地去徜徉、去领略,尽得语文之趣。学会了方法,学会了创造,语文课的天空一晴如洗。
  (二) 互搭平台,相得益彰
  把语文引入生活,话说得轻松,但做起来却煞费周折。因为生活本身就是多变的天空,这天空的纤毫丝缕都能征服人、奴役人。而能品尝生活、赏识生活,那未尝不是一种境界。为此,我想到了我自己的语文课,如何从学科的桎梏中解脱出来,还原生活本色。我没有从“理论”中推解、求证,而是和我的学生一起拨开迷雾,注入清泉,倾心掬捧……
  首先,作为语文老师要能理性的解读“理念”和既成的“经验”,这些都是教育专家、学者和一线名师们呕心沥血的结晶,高屋建瓴,指导性极强!因此要加强学习,丰富自己的理论,树立科学的语文观,课堂观!一个语文教师如果不能及时了解最前沿的教改信息和理念,因循守旧、闭门造车,往往也会落伍于时代与潮流。所以,不仅要博学,还要善于归纳、总结,去粗求精、去伪存真、化为己有;不仅要学教育教学理论,更要学习名家名师甚至身边同事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长时间的学习、鉴别、升华,形成自己独到的教学风格,能成为名师也尽在可能之中。
  其次,在实践中灵活操作,切不可依葫芦画瓢甚至批量生产,结果,教了若干年书,却不知语文课如何上了!在现实中,有不少语文老师好学、乐学,而且一遇到新的东西,马上奉之为“经”,神往不已,在教学中模仿到了神似的地步,如醉如痴!殊不知全没有考虑个人及班级学生因素,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真正理想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充分的考虑个人知识储备、语言表达、学生情况,课堂效益才好!比如我熟悉的一位语文教师,个人素质极好、表达流畅、思维活跃,每逢公开课总博来满堂彩,而且对新事物接受能力极强。姚竹清、余映潮、魏书生、张国生、唐建新等语文名家的套路熟稔无比,今是大语文,明是板块式……各种教学风格都能模仿。领导看好此人有为,但每每教学实绩却差强人意,学生也时有微词,有生竟言:“听老师的课感觉不错,但你要问我学到了什么,我说不上来。”看来,一味地照搬和模仿,也是课堂教学之大忌!
  再其次,贵在创新。教学活动是积累过程,在积累知识、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大胆调控课堂,机敏的尝试新思路,贴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的世界、呼及学生的感情,互搭平台、相得益彰!给学生一份惊喜和刺激、给学生一点体悟和思索、给学生一些能力和展示,让每一节课师生同有成就感!比如很多人崇尚语文活动,甚至一节课都是语文活动彩排,让人神迷目眩,岂不知只图热闹,却忽视了课堂效益。而我和我的学生,注重的是让每个人参与,让每个人收获。因此我的课堂设计,学生可以做主,在预习课时,我先陈述我的上课思路,学生提出改进方案,由课代表集中起来让我借鉴,因此一节课的教案设计往往几易其稿,这看起来劳心劳力,其实不然,一做起来却感到轻松无比,因为学生的热情特高;一忙起来特有劲,甚至把我需要做的事情也代庖了;我所做的不过是集大家之长,展示集体智慧。这样的做法,每一课都能让学生有独特的感悟,而且记忆恒久。
  一节课下来,效果如何,我是要写反思和札记的。当然,课后反思不仅我个人写,我们班有七个评课小组,他们也要写,把一节课的得与失权衡一番,把对课堂的期望融入在内。时间长了,积累了厚厚一沓笔记,每当翻阅这些笔记时都会不经意的发现,我的教学不自觉的靠近了那些新课改的理论,再回头读“新理念”,已不觉晦涩,而无比生动!真的,我和学生用虔诚和热爱互搭平台,让我们从实践中走进了语文新课改的圣殿。
  把语文引入生活,让生活中无不演绎着语文,这是我的为师理想,也是我工作激情之所在。我的语文课是基本无作业的,但我的学生却时时感觉到语文就在他们身边,须臾不可离。如每天早上班主任“布道”的十分钟晨会,我都是给学生一个话题、一段名言、几句感悟,让学生仿写一下,点评几句,甚至反思几句。此举,即完成了思想教育,又锻炼了能力,时间长了,谁都能出口成章;更何况我们还有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外活动呢!
  走了一遭语文课改之旅,虽说不上踏平坎坷与大道,但一路走来的风暴,还是掩住了曾有的彷徨和心酸。今天想来,能用心做好自己的事,和孩子们共同学好,用好我们的母语,当语文老师忙碌并幸福着……
  完成此文当儿,收到了连云港“海滨之夏”全国名校名师初中语文、数学教学观摩研讨会务组的通知,七月二十二日成行。值此盛会,我甚想和名家名师交流一下语文课改的心得!也急于把自己这点粗见抛掷出来,不只可否遇知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