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节奏处理中的艺术性

作者:佚名  时间:2007/10/29 20:25:26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102
  课堂是一首歌,一首绝美的歌,它是每个孩子和老师用属于自己的音符谱成的绝妙乐曲,是师生心声的自由流淌。就目前的艺术课堂教学现状来看,我恩发现了很多无效教学或教学浪费现象。本文拟踩着新课程的节拍为有效的艺术课堂作一曲,提出了五条作曲原则(动静结合、张弛错落、疏密相间、起伏有致、整体和谐)和五方面的创作要素(教师语言、教学行为、教学程序、教学情景、视觉形象)。
  课堂,作为人类的一个特殊活动领域,也具有它本身特有的节奏。艺术课堂足有40分钟`,在如此宽广的时间领域里,容易出现以下几种课堂节奏:
  乐曲一------独奏曲
  老师一个人唱独角戏,学生的主动霎时变成了被动。独奏曲的节奏规律是:强→渐弱→弱。这种教师的行为过敏导致了课堂节奏与有效课堂的偏离。
  乐曲二------交响乐
  受“新课标”的影响,老师为课程下苦功设计了“丰富”的教学环节:课前收集、课中交流、师生互动、小组合作、课外拓展……整堂课敲敲打打,嘻嘻哈哈,教学环节好不热闹!即使是下了课,“交响乐”还在继续。交响乐的节奏规律是:强→强→强。这是教师的期望过敏导致了艺术课堂的“大杂烩”现象,这种课堂节奏与有效课堂产生了偏离。
  乐曲三------催眠曲
  这样的教学活动是围绕如何教而开展,学生始终处于“听众”的角色。课堂上几乎没有情感体验,没有内心感悟,学生哈欠连天,昏昏欲睡。催眠曲的节奏规律是:弱→弱→弱。这种教师的枝节过敏导致了课堂节奏与有效课堂的偏离。
  节奏和教学之间存在着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不同的节奏会产生不同的教学效果,适宜的节奏可以把学生带入教学美的环境,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混乱失调的教学节奏则容易导致学生不满,并可能引发课堂问题行为。上述三首乐曲中,教师的某些“过敏”反应导致了课堂节奏的失调,偏离了有效课堂的轨迹。由此看来,教师之于教学节奏,不可不慎。
  成功的艺术课堂犹如一首动听的歌,主旋律清晰明了,曲调抑扬顿挫,音节疏密相间,节奏明快和谐,各个环节有机相联。艺术课堂如果能艺术地创设教学节奏,将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教学的艺术美,增强他们的学习兴奋点,保持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作曲原则
  课堂教学艺术的真谛之一就是节奏的和谐。只有遵循“作曲”的原则,追求节奏的和谐,才能达到教学真、善、美的统一,共创课堂教学活动的“和谐共振”。
  1、 动静相生
  高明的电影导演,总是在闹场之后安排一个静场,以调节和平衡观众的情绪。艺术课堂亦是如此。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间隔变换,有助于学生消除疲劳,保持注意力,提高教学效率。因而,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巧于安排教学方式,使之有动有静、动静结合,把师生间的双边教学活动,按照科学顺序有机组合搭配,使教学活动在动静交替中有节奏地进行。 
  2、 张弛错落
  “合作”、“探究”、“体验”等新课程理念的不断渗入,被部分学生看作是副课的艺术课堂正逐步迈向“动乱”。课堂教学一味地“驰”,致使学生精神涣散、注意力不集中。如果教师不注意约束他们或不注意用各种教学手段吸引他们,那么教学就会成为一盘散沙,课堂教学就会陷入没有弹性,没有张力的状况。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张与驰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在艺术教学中,教学节奏应该是有张有弛有起有伏的和谐统一,只有张弛交错才能相得益彰,韵味无穷。
  3、 疏密相间
  艺术课堂教学可通过时间分配的多少与信息交流的快慢使课堂节奏疏密相间。课堂教学既要“密”又要“疏”,疏密相间则会给学生带来有张有弛的心理节律,保持旺盛的精力。“宽松而不涣散、严谨而不威慑的和谐统一”是艺术课堂教学不懈的追求。
  4、 起伏有致
  潮有涨落,山有峰谷,事物运动的过程往往呈现波浪式状态。教学过程也是贵在曲折起伏、跌宕有致,才能富于变化、引人入胜。学生如果较长时间处于较高激动水平,对他们学习较困难的内容有干扰,这又提醒我们设计教学起伏要注意时间阈限。因此,教师要精心安排教学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使教学过程有起有伏、形成节奏。
  5、 整体和谐
  课堂教学“起承转合”的每一细节,都应缜密思考、精心设计,才能真正把一堂课“雕塑”成精美的“艺术品”。课堂教学的艺术节奏也必须综合考虑,巧妙安排,使构成各要素搭配合理,穿插得体,衔接有序,融合统一,以构成整体节奏的和谐美。课堂教学的节奏要有一定的章法,它存在于每一课时自始至终的渐变之中,符合一种有生气的变化规律,正象音乐里的“渐强”、“渐弱”一样,通过规律性变化,体现出一种流动美,使整个课堂教学节奏分明、充满活力。教学艺术节奏的整体和谐程度,体现着教师教学艺术的水平。教师在讲台上,犹如乐队指挥,要精心调动每一种乐器,演奏出节奏和谐、旋律优美的乐曲。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