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置问题,纵横拓展——谈议论文写作的快速构思
作者:王远 时间:2007/11/1 22:36:48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949
就是通篇讲一个或几个相关例子,结尾附上一个观点,落入“观点加例子”的老套,或者围绕某个观点翻来覆去打转,凑足了字数交差。造成这种写作现状的原因在哪里呢?我认为最主要的问题在于缺少思路。所谓思路,对于写记叙文来,就叫“线索”,而对于写议论文来说,就叫说理的“层次”。在审好题之后,接着就要确定文章的思路,也就是为全文展开定一个大致框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路,文章势必会陷入杂乱无章或无话可写的境地。
那么,如何确定思路?一个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设置问题。
事实上,我们写议论文的过程就是提出问题并回答问题的过程。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唐•白居易•与元九书)说明写作的本质就是提出问题,阐述事理并解决问题。从这一点出发,如果你觉得文章不好写,或者写不下去了,那么你不妨考虑设置问题,借助问题打开你的思路。
通常用得最多的问题是:“这个词的含义是什么?”“这个材料的本质说明了什么?”“有哪些例子可以用来佐证呢?”“有哪些名言讲述了这个道理呢?”“如果不这样会是怎样呢?” “这件事会产生怎样的危害(好处)或影响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如此等等。一个问题接着一个问题推动你的思路向前发展。
所以,写议论文完全可当作自问自答题。只是要把握好问题与问题间的逻辑联系和逻辑顺序。我们就举个作文题例来看看:世间万物皆有源,请以“源”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般来说,字数越少的题目,写作空间越大。比如,从实的方面来审题,可写成“河流之源”,“地名之源”;从虚的方面来审,可写成“文化之源”,“精神之源”等等。“任你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写文章忌空泛,有必要将题目化大为小,使题目具体化。假定我们将“源”的“点”审为:石——人的灵性之源。接着我们就可尝试用设置一系列问题的办法展开快速构思:
(1)。人对石头有着怎样的感情?
(提示语:人类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与石有不解之缘,总起。)
(2)。石在物质上给人类哪些帮助?
(提示语: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到矿产开发利用,低贱到铺路石造房,高贵到金银钻石,无一不与石有关。)
(3)。石在精神上给予人类哪些启示?
(提示语:神话—女娲练五色石补天;小说—《西游记》孙悟空由顽石而化,《红楼梦》贾宝玉衔玉而诞;篆刻—石印;雕塑—石雕玉雕,人类创造精神的源泉)
(4)。将来石还会给人类带来什么?
(提示语:我们不要只是向石头无限索取,泥流石,山洪,植被破坏,已经向我们提出警告。)
实际上,当有了一系列的问题,启动了我们的思维,激发了灵感后,也许后面的行文不一定按着预设问题展开。但通过设置问题推动写作思路的拓展已经显示出很大的效应。慢慢你的思维就会纵横驰骋起来,达到如刘勰所描述的那种写作化境:“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文心雕龙。卷六》)
通常不少学生对写议论文感到难度最大的就是缺少材料。实际上,每提出一个问题,等于就是在提示有关的材料。也就是说提出问题与获取材料在相伴而行。这里再提出一个获取材料的最简单的办法:那就是变换角度。例如说,对于一个问题我们有了一个正例之后,接下来要不要选一个反而例子呢?当例子找好了,能不能找些名言锦句之类佐证一下呢?还有能不能来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论证呢?作为一个中学生,多少看过一些书,也有了一定的人生经历,材料不会没有的。即使生活圈子有限,但从书本上得到的材料也应该有了一些积累。说缺少材料还不如说一时想不起来。那么,变换角度可以打开思路,可以成为获取材料的一个最好的方法。
综上所述,通过设置问题拓展思路大致有三个步骤:一。将题目(或写作材料)中的关键字眼拓展成表达中心论点(或论题)的一句话。二。层层设置问题,依此拓展内容。三。变换角度获取材料,使文章内容更充实。下面我们选一道作文题用以上方法进行写作构思演练并计算大致时间。文题为:以“宽容”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第一步:拓词成句定中心
试将题目“宽容”一词拓展为“宽容可以使人博大”作为观点。(可以就将此句定为正式题目。)
第二步:设置问题明思路
试设置以下问题:
(1) 是什么触发了我写宽容这个话题?(说明:一般写作都有一个由头或起因。本文就从讲一个小故事说起,小故事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用一百字以内概述。)
(2) 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说明:既引述了故事,当然要顺此揭示本质,这也就点了题,便于下一步展开论述。)
(3) 现实生活中有哪些缺少宽容的现象呢?(说明:写文章的目的就是为披露现实问题,有的放矢。)
(4) 缺少宽容会带来哪些后果?(说明:讲缺少宽容的严重后果,也是突出宽容的必要。)
(5) 宽容会给人和社会带来什么好处?(说明:讲宽容的好处也就是倡导宽容,提示写作本文的最终目的,从而完成最后一步。)
第三步:变换角度找材料
在问题设置的同时,相应的材料也自然出现。有了古代之例,就对应找现实之例,有正例,最好就找一个反例。一是使论述有所涵盖面,二是使文章更充实饱满。
以下是一个学生据此写完的作文:
宽容使人博大
我国古代有个故事:一个买布的人和卖布的人吵架,说:“三八二十三,你为何收我二十四钱?”颜回上前劝架,说买布人错了。那人不服,拉颜回去找孔子评理,并说定如果他错了就把脑袋输给颜回,颜回输了就把帽子给他。孔子对颜回说:“哎,三八就是二十三啊!”那人得意地把颜回的帽子拿走了。颜回不解,孔子说:“说你输,只输一顶帽子,说他输,那可是一条人命啊!”
这个故事让我对孔子又增加了一重敬意,在判断事理上,他比常人高出一个境界,那就是对待无知者或小人表现出来的大度,宽容。宽容意味着对别人人格的尊重,对别人错误的谅解,也是一种治病救人的良药。试想,假如有天那个买布人终于弄明白了“三八二十四”,知道了孔子是故意让他赢的,使他不仅保着了面子,还保着了一条性命的话,那么他的灵魂是不是会得到最大的感化呢?
可是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一些因小事不能化解而纠斗不休的例子。轻则互相诋毁,重则大打出手,甚至还有因小小的误会而酿成血案的惨事。山东有个女中学生因为不能容忍父亲的感情生活的出轨,而不顾亲情大肆揭发父亲,以至于父女之间仇人相向。前不久在武汉还发生过反扒志愿者将小偷暴打至死的案件。诸如此类。是什么使我们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弄得如此紧张,如此隔膜?是宽容之心的泯灭。因为缺少宽容,我们生活的阳光常常被阴云笼罩。
其实中国人本就不乏宽容的传统。清代有个学士叫张英,他家乡的哥哥与邻居为争三尺巷道闹起矛盾,张英给托信求救的哥哥写了封信说: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封信传到邻居家,对方愧疚不已。于是双方各向后退出三尺墙。这就是今天桐城“六尺巷”的来历。看来宽容从中发挥了无形的力量。
那么宽容能产生多大的力量呢?唐人李翱讲了一个寓言:说有两匹马并驾而行,一匹骏马,一匹瘦马。骏马仗着力量强大咬破瘦马长鬃之颈,使其流血不止。瘦马若无其事,仍行走自如。骏马回家后却浑身颤抖,水草不沾。瘦马主人说:它大概是因为咬了弱马而感到羞愧。于是牵来弱马,让两马同槽而食,不久,骏马恢复如初。
在这个寓言中,瘦马在受侵犯时虽然没有还击,却产生了比体力更大的力量,那就是精神的力量。忍让可以感化浅陋,宽容可以消弭仇恨。
表面上看来,宽容好象让人受到一些损失,像颜回失去了帽子,可换来的却是博大的胸怀,精神境界的提升。假如人人都常怀宽容之心,那么我们这个社会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仇恨,没有消融不了的矛盾,没有排除不了的误会。我们的生活将会因此更和谐快乐。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