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在分析——议论文写作指导

作者:佚名  时间:2007/5/13 22:10:21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5326
  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学生初学议论文作文,常常遇到这样的困难:论点和论据都有了,可是摆出论据后便无话可写,只好草草收兵。结果是论点和论据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这问题的产生,与论证中不会分析说理密切相关。
  一般地说,议论文是由论点、论据和论证构成的。论证,是用论据来说明论点的过程。有的时候道理较为简单,提出论点,稍加说明就够了。但更多的时候,摆出论据还不够,要进一步分析论据和论点间的内在联系,这个分析二者联系的过程就是论证。
  请看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的一段文字: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入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治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治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这段话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阐述清楚了。这里有论点,有事实论据,有分析说理,观点和材料统一,是一段典型的议论。
  议论文重在分析,析出论点的深层内涵,析得论据的丰富意义,并辨析论据和论点的关系。刘勰《文心雕龙•论说》说:"是以论如析薪,贵能破理。"抓住分析,突出说理,才能说明论据是正确的。在分析说理的过程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错误或虚假的材料推不出正确的论点,缺乏针对性的材料不能证明论点的成立。而个别的真实 的材料由于不能上升为一般规律,就树立不起正确的论点。
  有人提出这么一个观点:文学有基因遗传。其证明的材料是,中国古代文学家"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当代文学家茹志娟、王安亿母女,法国文学家大仲马、小仲马。但这三个材料在生活中属于个别现象,不能上升为一般规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的儿子海婴并没有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材料不具有普遍意义,与观点缺乏内在联系,不能有机地统一起来,所以可以断定"文学有基因遗传"的论题不能成立。没有分析的论证,不是严密的论证,而这样的论证尽管有鲜明正确的观点,有繁多典型材料,但仍然缺乏说服力。议论文,论点和论据不能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需要科学的分析,清晰的说理。
  也许有人会说,论点和论据游离不好,不能以论据代替论证,那么如何理解"事实胜于雄辩"这种说法呢?我们并不否认摆材料的重要性,典型的材料有助于证明自己的观点,但分析说理和援引材料二者比较起来,应该说分析说理为主,援引材料为辅,分析说理是梁柱,援引材料是墙瓦。如果分析不透彻,说理不充分,材料即使再多,也只不过是一堆没有骨架的肉,一摊没有枝干的叶。宋代秦观《淮海集•通事说》的"文以说理为上,序事为次",说的正是这个道理。
  应该认识到,议论文质量的高低,除了论点的正确与否、论据典型与否外,首要的要看分析是否全面、深刻、辩证。同样一个论点,所用的事例相同或相近,但由于分析深入程度不同,其质量就大不一样。请看下面两则议论:
  生活需要勇敢者,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不都是由于用智才成为脍炙人口的故事吗?生活需要勇敢者,更需要智勇双全者。 
  勇敢是值得赞美的品格,但光凭勇敢是不够的,有勇还得有谋,就是说一定要学会用智。我国古代田忌赛马、西门豹治邺、孙膑战胜庞涓等,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辉。用智,可以弱胜强,事半功倍;可出奇制胜,巧获成功;可少走弯路,顺利地实现目标。时代需要的是智勇双全的英豪。
  这里两则议论的论点、论据几乎相同,但分析的深浅程度不同。第二则议论说明了用智的深刻意义,揭示了论据、论点间的逻辑关系:用智有着非同寻常的作用,所以有勇还要有谋,因而更具说服力。
  议论文作文。要克服论点和论据游离,或是以论据代替论证的毛病,必须掌握分析方法,培养分析能力。 
  首先,多角度分析论点和论据。一个论点确定之后,要考虑这个论点有哪些深层的内涵,如"竞争"这一论题当包含下面几个内容:
  ①竞争是个人发展、社会进步的真正动力;
  ②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
  ③竞争必须具备顽强的意志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④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⑤竞争要遵守法律规则和社会道德。如果选择其中的两三个内容为分论点,那么一篇议论文的框架就可以搭起来了。
  论点或分论点确定之后,就可以选择材料。材料的意义是多侧面的,即使一个小小的材料,也包合多层次的意义。这正如一滴水与大海相比,虽然微乎其微,但如果用辩证分析的"显微镜"放大,呈现在我们跟前的是一个大千世界。选择论据的过程,实际上是对论据所包含意义的分析过程。如"鲶鱼效应"这一材料,至少有下面两个不同的意义:生命的活力来自生活的挑战;危机意识对人的精神有着巨大的激励作用。
  其次,要揭示论据间的内在联系。揭示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就是分析论据的本质意义,寻求论据和论点意义上的相同点或相似点,摒弃那些与论点无关的内容。"竞争"这一论题中,"鲶鱼效应"具有"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的意义。除此之外,还需进一步分析为什么竞争才能增加人的危机感,因为这关系到生存和发展。分析论点和论据的多层意义。 目的在于揭示这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分析得越深刻,论据和论点的联系就越紧密。这样。论证就越有力,论点或分论点就越突出。
  最后,对分析的内容加以概括。分析可使问题深入下去。引出结论;概括,则能集中起来,把问题提高到一定高度去认识。没有分析,论证难于细致深入;没有概括,结论往往流于一般。如"竞争"论题中,竞争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由此推之,也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生存和发展。当然,这也不能千篇一律,拘于一格,不需要概括,当惜用笔墨。 
  如果我们把"竞争"这一论题的有关分析,稍加整理,就可以得出下面一段议论:
  竞争才能增强人的危机感。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人们要接受种种挑战,而面对挑战就是面对困难,感受压力。在挪威,渔民们捕到沙丁鱼,往往等不到上市就奄奄一息,卖不出好价钱。于是渔民们就在沙丁鱼槽里放进一条鲶鱼。鲶鱼追逐沙丁鱼,迫使它东躲西藏,沙丁鱼反而保全了生命。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沙丁鱼少了外界的压力,几乎丧失生命力;在挑战中,却焕发了生机。自然界是如此,社会也是这样。要生存,要发展,就必须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大胆和积极地参与竞争。在竞争中既看到自己的优势,又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潜在危机。竞争,能增强人的危机感,也能增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忧患意识。 
  以上这段议论,是对"竞争"这一观点和"鲶鱼效应"的多侧面、多层次的分析,找出观点和材料意义上的内在联系,并加以概括得来的。议论文重在分析。要克服论点和论据游离。或以论据代替论证的毛病,思想上要重视分析的重要作用,多读多练,攀握分析方法,培养分析能力,以不断提高议论文作文的水平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