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教学效率显而易见——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率
作者:袁锦川 时间:2007/11/8 11:11:34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2347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文言文更是如此。许多学生一碰到文言文就有头痛的感觉,认为内容生涩难懂,且不易诵读。因此,教师第一步就应该让学生懂得学习文言文对他们是非常有用的,这就要将文言文中的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对学生进行再教育。如《童趣》一文,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说说自己童年时的一些趣事,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连基础最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我马上抓住机会,让学生一一回答,从而调动了课堂气氛,一堂课在轻松的笑声中度过了。许多学生觉得,文言文能用这么小的篇幅容载很大的内容,读起来简单有趣,积极性很大地提高了。再者,提问应该有层次性,最好能让所有学生都能有发言的机会,从而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如学习《孙权劝学》一课,我要求学生可后准备古人勤学的小故事,课堂上展开小比赛,看看谁讲得最好。学生积极性高涨,有的甚至找了十几个故事,课堂上也听得非常认真,效果不言而喻。最后,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及时发现学生细微的进步,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鼓励,并与学生一起享受成功的快乐。这样,我们就能达到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的 效果。
其次,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文言文的教学要避免“满堂灌”,这样才不会使学生觉得、“眼前一堆字,脑中灌糨糊”,应该通过教学手段的变化,多种方法的并用,让学生在愉快学习知识的同时,能力也有所提高。文言文教学最容易走入“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的误区,其结果是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吃力,因为课堂缺少探索和研究,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知识掌握势必不牢。如我们在教学《陈太丘与友期》时,由于课文本身难度不大,我先让学生预习课文,让学生在结合注释,自读提示的基础上,自主把握大意,阅读并抄下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 然后让学生对自己不理解的字、词、句,借助工具书进行自我解答,并做记录,同时在课堂上通过小组讨论来解答各自在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最后,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就是诵读。我要求学生先自读,然后小组互读,最后是熟读成背诵。一堂课下来,学生基本掌握重点内容,而且我也乐得轻松。其实,提高文言文课堂效率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把“主导”和“主体”和谐地统一起来,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过程中,授之以渔,重启发诱导,重诵读领悟,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好比学厨师,师傅只教你如何炒菜,如何放调料,但最终上厨的还是学生自己,只有通过自己的揣摩,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其中的技巧。
最后,语文教师自身应通过自我的教学实践激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感染学生调动学生的情感,让他们融入到古人的智慧中,同时通过教师的提问引导把孩子带入知识的海洋,情感的圣境,让他们学得开心,学得轻松。特别是带动学生对作品的不确定的“空白”处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和探索,打开他们的思路,从而使学生从浅层面的学习转入深层次的探究学习中。如在教学《伤仲永》时,当教师提出“如果仲永的父亲不阻止儿子读书,那么仲永最终能成材吗?”学生一一发表看法,最后达成一致意见,认为仲永不成材的主要原因在于自身,所以无论外界如何都不是导致遗憾发生的关键。还有在教学《木兰诗》时,学生也提出木兰“不用尚书郎”的一个原因是古代没有女子做官,于是,我马上加入古时重男轻女民风的讲解,正确引导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疑惑。
因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效果,这就必须要教师改变原来的教学观念,不能一味抱着教参照搬译文,使学生听得云里雾里,久之学生也对参考资料有了很强的依赖性。只有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学习,真正体现主体地位。不在乎教师讲了多少,不在乎学生学了几篇文章,只要学生能自觉地发现问题,解答问题,积极主动地深入课文,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课堂效率又何愁提高不了呢?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