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新课程,上好作文课——抓好江苏省08高考的重要环节
瞬 间
河北省蔚县第一中学高一10班 梁秀荣
虽是冬日,可天气却十分晴朗,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向人间,暖暖的让人感动。万物贪婪地享受着阳光的抚慰,一派和谐的景致,让人的心也不由开阔起来。
回到家,正遇到将要出门的父亲,一身笔挺的西装,黑亮的皮鞋,显出几分成熟男性的魅力。我与父亲告别,瞥见了父亲的领带有些褶皱。刚要开口,"哎,你等一下。"母亲的音从身后传来。
父亲转身,母亲走上前去,语气似乎有些责备:"看看你的领带,这么大的人了,还是这么邋遢!"父亲低头看了一下,像个犯错的孩子似地笑了笑,向靠在门边的我做了个鬼脸。
母亲开始为父亲系领带。她那柔顺的长发在脸庞垂下,嘴角微抿,画出一道美丽的弧线。父亲个子高,母亲不得不抬起胳膊,竖衣领,领带交叉,打结,纤细却并不白皙的手在领带间来往穿梭。
父亲凝视着母亲,满眼是如水的温情,温柔而深邃。四目相对的瞬间,没有声音,亦没有语言,会心一笑。
我静静地倚在门边,情不自禁地微笑,为这和谐的爱的瞬间而微笑。
时间仿佛恒久地定格在这一刻。阳光透过窗户射进屋子,那些空气中的尘埃精灵似的在他们周围跳动,跳过母亲的双手,跳过父亲的目光,跳过时间的脚步,跳过依然如初的深爱。暖暖的,冬日阳光;暖暖的,和谐的爱。
父亲母亲依旧伫立在画面中。母亲抬起头看看表,"快走吧,路上小心。"父亲的目光停留在母亲脸颊,伸出手,轻轻将母亲额前的头发埋在耳际。母亲的脸上泛起一层红晕,像初恋少女般羞涩。
这瞬间,短暂而绵长;这瞬间,普通而经典;这瞬间,平凡而伟大;它穿越了人心的重重山峦,触摸内心最柔软的部分,用真性情诠释了和谐的意义。
[写后札记]
选取冬日午后这一时间,选择母亲为父亲系领带这一细节,把握瞬间,突现和谐。那是一幅唯美的画面,这个瞬间定格在我的记忆中,弥足珍贵。
[读文杂感]
读了本文之后,我才知晓"远在天边,近在眼前"这句话的真实含义。无论是作者本人,还是作品选材,都与我有过零距离接触。作者用自己独特的视角,为我们定格了一幅和谐唯美的画面。从语言来说,清新脱俗,细致入微,让我们在这寒冬里感受到绵绵的温暖与幸福。
作者笔触精练,遣词造句恰到好处,妙笔生花,我得向这位身边的作者讨教讨教,让我的父母也跃然纸上! (高一10班 贾文娜)
问--可以吗?你给它多少分?经验告诉我们,许多议论文题目是可以写记叙文的,关键在于平时要多训练。
2.突出导练--看是议论文的题目,却可写记叙文
在第五册中,除了第一专题是说明文外,另三个专题都精心插进记叙文训练。 如,第二专题"此情可待成追忆" 有三个作文题,第一个要求写"感悟收获",第三个要求写诗,
都无法沾上记叙文的边。而第二个题是"幸福的N种感觉",因为要扣题"N种",从来都是写成"满天星"式,如导练中"佳作举隅"那篇。于是我们设计了一个讨论,就在佳作的评点中提出"能不能写记叙文"的问题,并在《详解》中附上一篇记叙文,引导同学们讨论。现在我们来看看。读--
佳作举隅《幸福的N种感觉》记叙文
幸 福
南京三中 丁文俊
她从未觉得自己是个幸福的人,事业屡受挫败,生活也不如意,那些琐屑的小病小痛更是将她折磨得几近丧失继续生存下去的勇气,直至那份病检报告书的到来。
那张主宰她命运的白纸上赫然印着四个字:葛林巴利。那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主要症状是失去痛觉。病人往往因心肌、呼吸肌麻痹而死。没有特效药,主要治疗手段便是大剂量的激素注射,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依靠病人自身的免疫系统。病程不超过两星期,两星期之内,或死亡,或痊愈。
躺在病床上,好像是在与死神同榻而眠,看着它毫不留情地与自己争夺生存的空间。她无法相信这一切。自她来到这个世界,痛觉,就一直是她最忠实的伙伴。生病打针,痛;体育课摔跤,痛。痛,让她落泪;疼痛也让她知道什么会给她伤害,而什么不会。但如今,却要她在毫无痛觉中麻木地离开这个世界,她不相信,也不甘心,她轻启双唇,在苍白纤瘦的手臂上用力咬了下去,没感觉,没有丝毫的痛觉。手臂上出现了血丝,殷红的血迹渗了出来。她却不觉得那手臂是她的。因为她不痛,一点也不痛。她开始怀恋以往的生活,怀恋有痛的日子。直到这一刻,她明白了,以前她所向往的那种没有痛苦的生命并非幸福,而是死亡,因为痛苦是生命的特权。
在第13天早晨,当阳光洒入病房的一刻,当她再次将牙齿接触皮肤的一瞬间,她知道了,这世上还有一种东西叫奇迹。是的,那如斧头般楔进身子的感觉是痛,那是痛。顷刻间,温热的液体如潮水般涌入她的眼睛;是的,她活下来了。痛便是她生存的明证。突然间,她感到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不为别的,只因她拥有了生命的特权。
以后的日子,依旧会有很多风风雨雨让她感受痛苦的折磨,可她已学会了在痛苦中成长,她自豪,因为她依旧有着痛的能力而感受着世界给予她的-幸福。
读,问--这篇文章是不是扣了"N种"?哪个说?大家说,能打多少分?
我们就是这样让记叙文在议论性散文的包围中跳出个亮点。
再如第五册第三专题"直面人生",书上三个题,都无法写记叙文,我们就根据课文出了一个题--"刘和珍在'3·18'"。 这是依照课文"积累与应用"第五题改编的。要求材料主要来自课文《记念刘和珍君》,也可网上收集补充。展开丰富的想像和联想,写一篇记叙文。
范文这里就不打出来了。请大家找来看看,我相信是能够说明问题的。因为,我在40多年的教学中用过无数遍,是我的保留节目。如上所说,一、二册全有记叙文,第五册三个专题有记叙文。原因是,何教授说:现在的高考记叙文,多为信马由缰的"散文",既不见"事",又不见"人"。这种状况,2006年的考生必须努力挣脱。然而,06年没挣脱,07年又返潮。所以,要多练,熟能生巧!
突出记叙文同时,兼顾各种文体训练。次重点就是文学短评。我们觉得它重要。一是新课标,考试大纲都明确规定;二是高考试卷中频频出现,如湖南卷从05、06,到07三年的作文,都是写文学短评。我们在书中选了很多例文。另外,还有图画、音乐、电影、人物的短评;还有读后感,演讲稿;还有史评、时事专论等等。
还要特别说一说,在这本书中 我们十分注意加强了语言运用题的训练。我们在第四册第三专题用了一半篇幅示例。紧接着,在第四专题用了全部篇幅,P46-49共计四页全是精选语言表达的训练题。(拿书示意一下)。理由就不说了。
结束语:还是引用教授们的话,何永康说:"不客气地说,现在的高考把活的语文当尸体解剖,又当尸体来考。老师教语文知识教僵了,教写古人教僵了,教议论文教僵了。僵化的语文知识教学,把学生思维弄僵了,哪能把作文写活了?作文是考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最直接显示,理应在高考语文中获得更高权重。46年前,我参加高考,语文200分,作文就占100分!现在,高考留给考生写作的时间也太少,只有30分钟,这么短的时间,考生们能写出什么来?所以说,高考这个大指挥棒不加快改革,在作文这些局部改革再快,很难取得实质的突破。"就讲这些,欢迎大家批评。
(江苏省盱眙中学赵道夫整理、成嗄上传)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