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遵循市场规律,不等于产业化
作者:不详 时间:2007/11/12 17:57:13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转载 人气:541
■错位三:“素质教育”与高考
记者:这种教学评估的指挥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高考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有人说:只要高考性质是应试的,无论你怎么提倡素质教育,最后还会回到应试教育的路上。您怎么看?
张慕津: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个老问题了,也是非常复杂的问题。中央、教育部门、各个学校领导也都反复提:要加强素质教育。但是最后呢?还得高考。而且家长、社会舆论也还要看多少人考上清华、多少人考上北大。按照周济部长讲的:第一,现在家长都希望孩子上大学,第二,还得上好大学。确实是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好的人才多一些,当然不是一般大学就没有好的人才。所以家长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
改变这种现状,目前来讲还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高考制度。比如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取消高考,工农兵学员全部由推荐上大学,产生了很多走后门这样的腐败问题。所以现在的高考,目前都是局部的改革,还没有找到一个更好的改革方向,还是一个渐进式的改革。现在还有人研究是否考虑中学三年的成绩、思想品德的表现纳入考核,但是很多东西还没有量化,按照党员团员区分?还是按照学术干部区分?都不好办,也有一定的困难。短期还不太好解决。
记者:在您心中的素质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
张慕津:其实我当年在清华大学上学的时候,我觉得那个时候我们的教育,就是现在人们呼吁的素质教育了。当时的清华校长蒋南翔的许多教育思想是非常好的。比如他提出来“又红又专”──有人可能觉得“红”这个字别扭,那用现在的话说,其实就是“德才兼备”。“红”是品德嘛,“专”,业务。
再比如,蒋南翔过去提出清华大学要有“四个代表队”──“政治代表队”,要有组织、处理工作的能力的才能,主要从事一些领导、管理方面的工作。比如胡锦涛同志、朱镕基同志都是我们清华出来的;此外还有“文艺代表队”“业务代表队”“体育代表队”。尤其是“体育代表队”,这涉及到全体师生的体育锻炼、健身的问题。过去清华提出一个口号“为祖国健康工作50年”,过去清华体育锻炼风气非常好。我们那时候一到下午五六点钟,全都到操场去锻炼,连图书馆都关门。这一点非常重要。现在不是老年病低龄化吗?健康不行!我们当时的学生就注意锻炼,养成好的锻炼习惯。拿我来说,我195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工作54年了。至少我是“达标”了。
蒋南翔校长说:四支代表队,全面发展,殊途同归。这就是因材施教,也是发扬学生的创造性。所以总的来讲呢,当时的清华是比较重视素质教育的,尤其是非常注意发扬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当然发扬个性不是偏,而是要在全面的基础上的。我觉得像包括清华大学这样的很多学校,他们过去的一些思路和做法,都值得我们现在的教育界人士总结。现在不是都说学生培养模式千篇一律么?培养模式一般化?把学生的特长发扬出来,这就是素质教育嘛。
■错位四:教育投入与盖大楼
记者:近年来,国家对教育还是越来越重视的,投入的力度也在逐年增大,但我们看到的,好像更多的是硬件方面的投入?
张慕津:对,国家的投入,应该说是重视硬件,对软件方面有所忽视。硬件方面呢,尤其是现在各个学校还喜欢比着盖“大楼”,好像哪个学校建设得现代化,哪个学校的楼好就是好。连现在有的学校的图书馆,都变得商业化了,豪华得跟高级宾馆差不多──我参观过很多学校的图书馆,里面用了很高级的装饰材料,但是并没有文化气息。学校的建筑啊,应该有文化气息、有学术气息!
比如我们清华大学,分为两个区:一个被称为“白区”,就是现在主楼前那一片。这一片啊,没什么文化,基本上就是属于照抄所谓现代派建筑风格的,都是用一些装饰玻璃之类的。而另外一个“红区”,就是老清华图书馆、理学院这个区。“红区”比较有文化气氛。比如说图书馆,当年盖图书馆时我还是副校长,设计师问我们“盖一个新的,还是盖一个老的?”后来大家认为盖老的,老的建筑风格跟周围建筑相衔接。事实上,这个图书馆并没花多少钱,也没搞什么贵重装饰,但是它非常实用,文化气氛也很好。
现在有些地方,盲目追求的所谓“高标准”,把商业的、豪华的建筑搬到学校来,这个是很不合适的,尤其是一个学校大门就要用多少多少钱,媒体不也揭露过一些吗?那么,钱就浪费掉了,国家的宝贵的教育资金都用在这上面了。另外还有在设备上,许多昂贵却又没多少实际用处的设备被引进来,科研经费浪费很大。一方面叫着“经费不足”,另外一方面又在大肆浪费,这是在学校硬件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记者:刚才您谈了硬件方面投入的情况,那么您认为国家在教育的软件方面应该有些什么投入呢?
张慕津:我觉得最重要的软件方面的提高,应该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比如今年6所师范类院校的“免费师范生”措施就很好。此外,学生非智力教育、道德品质、实践环节、创新教育的提高,学校的对外交流上,我觉得都应该加大投入。还有校风的建设,这不是光喊口号的,也要投入啊。要搞好校园文化、学生活动,都需要投入的。校园文化的建设上要敢于多投入,不要光想着盖大楼。
说老实话,现在国家关于校园文化方面投入的相关政策很少,包括在评估──现在很多学校不是普遍在搞评估么──的时候,只有学科、教师、论文、设备……都没有考虑校园文化这个内容!德育教育可能算一点儿,但是走形式的比较多,不能联系同学思想实际。其实说到底,在教育投入的方面,也有一个政策的“指挥棒”的问题:政策该怎样引导教育经费的使用?是值得人们深思的。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