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训练“以一当十”法
作者:蒲城县尧山中学 武向京 时间:2007/11/13 18:55:46 来源:会员原创 人气:1714
内容角度
(一) 文章主旨
应试必备:本文通过对 “×××”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的情感。
示例(06年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的主旨。
【答案】①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②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二) 分层概括
应试必备①看句号,权且把每个句号看作一层;②看主语,主语相同者划归同类。
例(05年15题)张家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天机独运"的创造,从第二段看,张家界的山水在哪几个方面与众不同?(6分)
【答案】有三个方面:①山峰的形态;②峰顶的松柏;③山壑山涧的气象。
结构角度
(一)组材范畴:
设问角度:文章的题目是“×××(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呢?
(1)相关、相似联想:
应试必备:看位置①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前边,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②被问对象在重点写作内容的后边,则是为了丰富文章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例(自我命题)作者为什么要写画家吴冠中对张家界的印象呢?
【参考答案】丰富了文章的内容,也强化了作者对张家界的评价和认识。
(2)相对联想:
应试必备①对比、反衬;②突出、强调了“×××”。
例(自我命题)作者的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
【参考答案】作者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鲜明的表现出张家界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05年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1)第三段对于篝火燃烧的大段描写,在文中具有什么作用?
【答案】这一描写看似游离主题,实则以火树银花反衬"夜空山影如魅"的摄人魂魄。
(二)层次安排
(1)文章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应试必备:分层,回答每一层的意思,适当穿插过渡词(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
例(自我命题)《阳光的香味》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参考答案】作者从追述他与农夫的会见场景写起,然后写了他与农夫的一番对话,说出生活哲理,最后点出都市人缺少与阳光的接触,缺少亲近自然的生活,也就缺少了真正自然的人生,深化了主旨。
(2)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应试必备:由浅入深,前后照应,衔接紧密
例(自我命题)《阳光的香味》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
【参考答案】由生活现象入手,谈及都市人们忽视生活场景,特别是忽视了与阳光的亲近,从而失去了一种自然的人生,行文前后关联,逻辑紧密,由现象到哲理,逐层深入。
(三)句/段在文中的作用
应试必备:
形式:
①文首:开篇点题;为下文作铺垫;总领下文。
②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③文末:点明中心,深化主题;照应开头。
内容:先回答在句中的作用,再回答在全文的的作用。
例(06年15题)根据你的体会,分析“由于阳光的照射,稻埕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6分)
【答案】①“稻埕……光泽”一句,渲染阳光下农夫劳动成果的美好;②“农夫……铜色”一句,表现阳光下农夫的阳刚之美;③与下文晒稻谷、对农夫决心务农的交代等内容前后呼应。
语言角度
(一)句子含意:
应试必备
(1)比喻句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2)哲理句往往对全文主旨作解释,多为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句子,答题技巧是不断的拉长,用多个等义词替换。
例(05年14.题)文章开头说:"张家界绝对有咨格问鼎诺贝尔文学奖,假如有人把她的大美翻译成人类通用的语言。"请解释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应该是国际上最好的文学作品,张家界则是世界上最美的山水风景。
(05年16题)作者认为张家界风景的"表现力""足够惊人",请以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为例加以说明。(4分)
【答案】①文章第五段对倒金字塔状岩峰的描写,采用了"乍读……"、"再读……"、"反复吟味……"的形式,反映出张家界风景的百看不厌。
②"读"、"吟味"等词语表明张家界风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
(05年17题)结合原文,回答下面的问题。
(2)作者说:"从此,我心里就有了一处灵性的山野。"文中这一"灵性"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从第三段、第四段各举一例回答)
【答案】(2)①"峰与峰,似乎都长有眉眼",或"尽显其超尘拔俗的风姿",或"山影如魅,森森然似欲探手攫人"等。②窃得她漏泄的吉光片羽。
(06年16题)为什么农夫说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请联系他在家乡务农的选择分析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①夜来香/昙花夜间开花,其香味与阳光无关,所以称阴香;②“没有壮怀”是拟人的说法,与农夫决心在乡务农的行动形成对比;③体现了农夫肯定阳刚之美的观点。
(二) 选词造句
应试必备:①写景句,回答描绘的景象入手,增强形象性、生动性;
②抒情句从给定词强化情感入手;③其余的句子,从这个词的内涵入手,强调准确性,表现力。
例(06年14题)在“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一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想着”?这样写有什么好处?(4分)
【答案】①植物生长的声音一般是听不到的,用“想”比“听”更合适;②这样写有一种品味大自然的意思,更富有表现力。
修辞角度
(一)修辞作用
应试必备:第一步,点出修辞;第二步,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三步,修辞对句子表意的作用。
例(自我命题)“它一反常规地拔地而起,旁若无人地翘首天外。”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拟人,将黄狮岭拟人化,形象生动,表现了它超凡脱俗的气质和陡峭雄险。
(二)鉴赏句子
应试必备:先看有几个句子,找出每一个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分述:第一步,点出修辞;第二步,修辞手法的作用;第三步,修辞对句子表意的作用。最后总结。
例(自我命题)赏析下边的句子。
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
【参考答案】比喻,把阳光比作金线,形象生动;拟人,用缠绵表现牵牛花的多情;表达了作者对春日阳光的喜爱之情,对阳光下的生活的喜欢。
上文根据近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题常见的命题角度对文章进行命题、解答,旨在让学生了解现代文阅读试题的命题规律和答题方向,消除神秘色彩,取出题海战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