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简意丰——谈《道士塔》的语言特色

作者:李梦莎  时间:2007/11/16 3:09:44  来源:会员转发  人气:1233
  如同在心中压了一块青石板前行,艰难而又步履蹒跚,那种欲罢不能欲说还休的无奈、痛楚和茫然是阅读余秋雨先生《道士塔》的感受,那种无边的忧愤该是本文诗化语言的功效。本文的语言几乎每一个语句都以情感“ 着色”,都具有凝练的表意内涵,给读者以新鲜感和反复咀嚼的引诱。下面仅从三个方面谈一谈自己不成熟的看法。  
  一、无奈之语  
  这部分语句主要是针对“ 渺小”、“ 卑微”、“ 愚昧”的敦煌文化罪人王圆箓而言的。且看他的出身:“ 他原是湖北麻城的农民, 逃荒到甘肃, 做了道士。”他是那个时代最普通的一个农民,历史的巧合使他“ 当了莫高窟的家,把持着中国古代最灿烂的文化”,“ 不幸”“ 把持” 这些出语看似平静, 却包含着作者对满清政府漠视文化遗产的无奈。敦煌文化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也就由此拉开了序幕…… 
  姑且放下我们的无奈,看一看王道士究竟对敦煌文化做了些什么,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了些什么。“ 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些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农民式的眼光,即便是文化瑰宝在他看来也只不过是碍眼的东西。  
  “ 农民做事就讲究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 他达观的放下刷把”“ 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 何不.. , 事情干得不赖, 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了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农民式的认真已经将文化瑰宝毁坏殆尽, 他那里竟全然不知!面对他,我们还能说些什么?除了对他的无奈,对文化被糟蹋的痛心我们还能说些什么?!  
  如果只是对文化遗产的漠视,我们似乎尚可原谅他的无知和愚昧,但他的罪恶又何止这些!“ 道士要的只是一笔最轻松的买卖。就像用两枚针换一只鸡, 一颗纽扣换一蓝青菜。” 由于他那种农民式的买卖经,“ 王道士爽快地打开了门”, 大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一车车的被运走,流向了法国、俄国、日本、英国.. 面对着大量国宝的流失,“ 王道士频频点头, 深深鞠躬, 还送出一程。”“ 他依依惜别, 感谢司大人、贝大人的‘ 布施’。车队已经驶远, 他还站在路口。” 他是那样认真、达观、宽容、虔诚、精明、客气,然而这些变了味的美德却葬送了敦煌文化。也许,作为一个普通人,他是非常好的,但当他成为敦煌文化的守护者时,这一切都走了形:巨大的文化落差,使他那些看起来还算良好的品行都成了肆意作恶的帮凶。他无疑是要被定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但愚昧无知贪财好利的他又怎会知道自己葬送的岂止是几卷经文、几尊雕像? 他真的“ 完全不能明白”。无奈、无奈,除了无奈,我们还能对他说些什么?当作者在心底痛苦呼喊时,王道士不也只是满眼困惑不解的转过脸来吗?历史是不能假如,但如果我们重蹈了历史的覆辙,是不是又会给后人留下无以弥补的遗憾?我们会不会也成为了王道士?想到这里,内心不由一阵惊惧。 
  二、忧愤之语  
  如果一个王道士已然使作者感到了无奈的话,那么满清的官员和满清政府又给作者怎样的重创呢?试看:“ 偌大的中国, 竟存不下几卷经文!” 这里体现出来的除了对中国文化的深爱还有对文化命运的极大的忧虑。“ 没有走向省城,因为老爷早就说过, 没有运费”“ 中国是穷。但只要看看这些官僚豪华的生活排场,就知道绝不会穷到筹不出这笔运费。中国官员也不是都没有学问..”面对如此这般的政府和官员,人民堪忧,文化堪忧,民族堪忧。这种忧愤之情如洪涛巨浪,不仅摧垮了我们最后的希望防线,也同样将作者带入了不可名状的痛苦的漩涡。作者写道:“ 我不禁又叹息了,要是车队果真被我拦下来了, 然后怎么办哪?” 是啊, 一个人的力量又怎能阻遏历史落后的车轮,作者内心深处的茫然无助,痛苦挣扎该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的内心嘶喊!“ 我甚至想向他跪下, 低声求他:‘ 请等一等,等一等..”“ 凄切的呼唤和几尽绝望的乞求,让我们体会到的除了对敦煌文化的珍视,深蕴其中的更是爱国的情愫。“ 这里也难,那里也难,我只能让它停驻在沙漠里, 然后大哭一场。”作者的泪不是留给世人,而是流进心里!  
  三、痛恨之语  
  王道士的愚昧无知,满清王朝的腐败无能早已使作者欲哭无泪,而外族的文化劫掠更使作者难平心中的痛恨之情。他恨那些欧美的学者、汉学家、考古家、冒险家, 他们愿意吃苦,愿意冒着葬身沙漠的危险, 甚至作好了被打、被杀的准备。他们就是强盗!他恨那随意将敦煌文物作为礼物在官场上送来送去而后又买卖文物的王圆箓,是这个巨大的民族悲剧中错步向前的小丑,他的愚昧无知也洗刷不了他的罪行,他是历史的罪人!他恨那只想将文物送给哪位京官作生日礼物以期作为自己向上攀升的阶梯的满清官员,他们是这出悲剧的元凶!一个年轻诗人写道,“ 那天傍晚,当冒险家斯坦因装满箱子的一队牛车正要启程,他回头看了一眼西天凄艳的晚霞。那里, 一个古老民族的伤口在滴血。” 作者痛恨的难道仅仅是一箱箱的文物漂洋过海,那被占的领土、那被毁的园林、那被抢的瑰宝..一切的一切都使得那悠久的文化,那古老的民族伤痕累累,血迹斑斑!  
  “ 我好恨!”  
  敦煌研究专家好恨!  
  我们的民族好恨!  
  读余秋雨的《道士塔》, 不仅读到了那时、那地的那段历史,更读到了蕴蓄其中的那段情—— 那份阅尽历史的沧桑依然不改的爱国之情!我们仿佛感到作者的眼睛在时时关注着昨天,审视着今天,也眺望着明天,那份忧患意识和历史责任感使我们难以释怀,让每一个读过他散文的人不忍释卷。一切的一切皆缘自于本文言简意丰的语言。  
  李梦莎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05(19)  

文章评论

共有 0位用户发表了评论 查看完整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