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2360字。
《道士塔》的资源整合式教学
一、整合意图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化史学者、散文家,余秋雨在他的“文化苦旅”系列中,以散文家的感性投入、学者的理性思考反思了中国文化。《道士塔》是其中著名的一篇。它通过独特的视角、独到的表现形式和深沉地思考,表现了对民族文化——敦煌艺术遭劫的痛惜,对当时统治阶级腐败无能、丧权辱国的痛恨。字里行间浸透着作者对民族、国邦文化命运的关切。在这里,作者无意于一人、一事、一物的是非得失,而是站在历史、文化高度作出理性的思考。
《阳关雪》中的阳关,在作者眼里,实则是一种象征,象征着以盛唐为代表的华夏文明:它曾是那样的辉煌,那样的自信,那样的放达和豪迈。然而,阳关如今却坍弛了,坍弛在凄迷的风雪之中。“阳关的风雪,竟愈见凄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文明遗落、沉沦的痛惜。作者在《阳关雪》中反思了文明衰落的根本原因:“长安的宫殿,只为艺术家们开了一个狭小的边门,允许他们以卑怯侍从的身份躬身而入,去制造一点娱乐。……这里,不需要艺术闹出太大的局面,不需要对美有太深的寄托。”即精英只是统治阶级的侍从,文化只是统治阶级的附庸
《西湖梦》(节选)作者用对比写法反思了自古以来颇受推崇的“隐士文化”:白、苏不是为了风雅,甚至不是为了文化上的目的,纯粹为了解除当地人民的疾苦,在西湖中留下了两条长长的生命堤坝,成为中国文化良心所能作的社会实绩的极致。而林和靖隐居孤山二十余年,远避官场与市嚣。在作者眼里,隐士文化实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狡黠;是中国文化人格结构中一个宽大的地窑,尽管安全而宁静,却有浓重的霉味;是一种无目的的浪费,导向了总体上的不道德。
这三篇文章,都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在写法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内容上也有相通的地方:从某个层面上讲,它们可看成余秋雨反思祖国文化的一个体系——文明遗落、根本原因、路在何方。如果能通过《道士塔》引出这种系列思考,无疑能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学生对文化的思考。对于塑造学生的文化人格,也不无裨益。
二、教学设想
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一篇语文课文,细到字词、作者、背景,大到语言风格、谋篇布局、写作手法、艺术特色,可讲的、要讲的似乎太多。事实上,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弊端多多:一、千篇一律。教师没有了激情,学生毫无兴趣。课堂失去了生机,学生远离了语文。二、面面俱到,其实面面未到。正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重点多了,就等于没有重点。还不如择其一点,不及其余,学生也许还能有些收获。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探究作者文化反思的不同层面
2、情感目标:反思文化缺憾,塑造文化人格
3、操作目标:掌握阅读方法,把握作